
今日海雀
——貴州“赫之味”踏訪畢節試驗區發軔之地驚嘆:海雀幸福折射赫章開發扶貧:敢想敢干、勇于擔當、樂于奉獻、艱苦創業、求實創新。
4月13日,海雀村“活檔案”安美珍老人和劉世艷女士在一起,幸福勝過祖孫。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西南在線新聞網(記者李才武)報道:4月13日,貴州“赫之味”喀斯特特色開發扶貧品牌創建人劉世艷女士攜西南在線記者踏訪畢節試驗區發軔之地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后驚嘆海雀幸福折射赫章開發扶貧:敢想敢干、勇于擔當、樂于奉獻、艱苦創業、求實創新。
海雀,從苦甲天下到品牌天下。
海雀,這個貴州烏蒙大山深處的一個山脊上的小山村,如今舉世聞名。從苦甲天下的極貧村到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發軔之地,地處貴州喀斯特深山腹地的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的極度貧窮,引起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海雀村的滄桑巨變,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帶領喀斯特貧困地區人民的艱苦實踐和科學創新。如今,苦石頭開花,窮海雀吐艷,海雀巨變,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帶給赫章縣深石山區人民的幸福,正像花兒一樣在畢節試驗區發祥地的金色大地綻放。
海雀金牛昭日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萬歲!
懷感恩之心,立奮發之志。
當過教師的劉世艷,對海雀小學的第一眼感受。
在去海雀村的公路邊,不忘關心孩子。現在我才明白,做企業比我當一名代課教師更重要。
海雀:畢節試驗區從這里啟程揚帆。海雀村20多年發展變化,滄桑巨變,吸引著世上無數雙關心赫章發展的人們的眼睛。
精準扶貧,海雀模式為了父老鄉親,更為了千千萬萬的孩子。
感受名聞天下的畢節試驗區四季歌。
海雀精神,激勵“赫之味”,更加努力地開創喀斯特特色開發扶貧新觀念。
海雀村,品牌甲天下,苦行甲天下!
海雀村黨務村務公開欄
海雀踩月亮
海雀的舞
海雀風味的墻
春日的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微風輕拂,環繞村莊的茫茫森林,反射著明媚的陽光。 4月13日,受海雀精神感召,創立于2014年2月20日的貴州“赫之味”喀斯特特色發展戰略品牌,其創建人劉世艷女士和西南在線記者一道赴海雀村,實地見證歷經滄桑巨變的海雀村明媚的陽春,感受海雀巨大幸福。
海雀幸福騁大道
海雀特色生態產業
海雀,看得見的幸福。
海雀生態菜園
過去穿麻布、吃野菜,找了上頓無下頓,今天真是好過得很。93歲苗族老奶奶安美珍,被譽為海雀村“活檔案”。身著藏青色印花棉衣依偎著墻壁坐在凳子上的安美珍老人滿頭銀絲,被歲月刻滿皺紋的古銅色面容顯得恬靜慈祥。坐到安美珍老人身旁,劉世艷女士像安美珍奶奶的乖孫女,從心到心感受一位歷盡滄桑的苗族老人發自心底的幸福。聽劉世艷說,她在野馬川搞了個“赫之味”,安美珍老人好高興。
記者坐到安美珍老人身邊,問老人,您老現在還記得劉子富記者嗎?看著眼前赫章農民中走出的同樣心系海雀貧困的西南在線記者,永遠都對關心貧苦的人心存感恩的安美珍老人說:“要不是劉子富,我可能已經餓死了!”
安美珍奶奶家原來的住房
向安奶奶匯報,我沒當代課教師了,在野馬川創辦了一個“赫之味”!
赫之味,和安美珍老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新華社記者劉子富曾“得罪”不少的官員,29年前,安美珍老人在新華社記者劉子富的筆下——:“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撐著腦袋。”
安美珍“一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海雀村現轄5個村民組213戶830人,其中苗族203戶775人,彝族10戶55人。村內山高坡陡,土地破碎貧瘠,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90%,屬貴州省一類貧困村和赫章縣扶貧開發一類重點村。
坐在安奶奶身旁是永生難得的幸福。赫章野馬川農民出身的西南在線記者好想對奶奶說:請奶奶放心,為了赫章深石山區不再有貧困,“假記者”一生注定向新華社劉子富先生學習!
1985年6月2日,新華社記者劉子富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第127期上以《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為題,報道了赫章縣及海雀村的貧困狀況。
劉子富在文中寫道:“5月29日,記者到這個縣的恒底區四方鄉苗、彝族雜居的海雀村的3個村民組,看了11戶農家,家家斷炊。”“記者走進王朝珍大娘家,一下就驚呆了。大娘衣不蔽體”,“破爛成線條的裙子”,“掩不住胸肚”,“見有客人走來,立即用雙手抱在胸前”。“沒有一家有活動錢,沒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沒有一家有像樣的床或被子;有的鉆草窩,有的蓋秧被,有的圍火塘過夜。”文中記載,1984年赫章全縣人均收入僅110元。
1985年6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就這個內參作出重要批示:“有這樣好的各族人民,又過著這樣貧困的生活,不僅不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這是對我們這些官僚主義者一個嚴重的警告!!!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扎扎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1985年7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剛剛到任,就到海雀村視察調研。海雀村這類生態惡劣、極度貧困的地方如何擺脫貧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胡錦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謀劃。 1988年6月,胡錦濤親自倡導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奏響了今天已聞名全國的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序曲。
海雀,成了建立中國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發軔之地。1988年6月試驗區成立以來,赫章縣干部群眾以窮為恥,知恥而后發、后勇,決戰貧困的戰斗,從未停息。海雀人民戰天斗地挑戰喀斯特貧困的“海雀精神”,不斷被全縣人民宏揚光大。赫章,牢牢把握“畢節試驗”——“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這三大主題;赫章,不斷推陳出新,勇于試驗勇于擔當;赫章,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毅力,迎難而上,在“兩土”取締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的困境中開創了發展喀斯特新經濟的新局面。
2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海雀村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取得巨大的成績,雖然海雀村貧窮落后的面貌現在仍未徹底改變,在新階段扶貧攻堅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赫章縣上下一心,從頭理性認識赫章貧困,新的歷史階段的精準扶貧,將使海雀超常發展更上層樓。
赫章人民,懷感恩之心,立崛起烏江北源之志。
海雀精準扶貧將細化措施,確保“六個到村到戶”落在實處。海雀精準扶貧整合市、縣、鄉力量,采取“1+N”方式結對,做到“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確保“一村一幫扶責任單位、一村一幫扶工作隊、一戶一幫扶責任人”; 海雀精準扶貧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統一戰線、對口城市、省直有關單位等幫扶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并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結對幫扶。海雀精準扶貧,積極探索構建“十子機制”:瞄靶子,建識別機制;梳辮子,建分類機制;結對子,建駐村機制;理路子,建規劃機制;想法子,建幫扶機制;找票子,建融資機制;甩膀子,建動力機制;強班子,建引領機制;湊份子,建聯動機制;造冊子,建管理機制。
針對海雀村的實際,圍繞“四個精準”,著力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對象管理精準;措施管理精準;成效管理精準;責任管理精準。今年,畢節市委將海雀村作為精準扶貧的樣板點打造,把精準扶貧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扶貧方式,結合赫章實際抓出成效,是赫章扶貧的主攻方向。赫章縣委書記黃光江要求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深入群眾,扎根基層,到村到戶,扎扎實實地推進精準扶貧,把精準扶貧作為領導干部抓落實、作表率、做示范的民生工程。全世界將再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海雀,投向夜郎古都赫章。
發展中的海雀
2014年,迎著美麗迷人的赫章櫻桃花誕生的貴州“赫之味”,正是沐浴著如山海般偉岸的“海雀精神”,“赫之味”喀斯特特色開發扶貧品牌在畢節試驗區的溫暖懷抱里“呱呱”墜地,開發夜郎文化餐飲、美食帶動種植養殖、貴州赫章農產進京等“想法”讓人耳目一新,其對貧困赫章的“喀斯特暢想”充滿著無盡生命力。2014年4月13日,走進海雀,“赫之味”實地感受畢節試驗區發祥地的風采,走進海雀,親眼見證、感受偉大的黨帶領人民群眾挑戰喀斯特貧困取得的巨大成就,貴州“赫之味”劉世艷女士告訴西南在線記者:走進海雀,感到來自心底的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看到海雀建設成就,開發扶貧赫章深石山區,更加感到“赫之味”肩負的歷史責任重大。
走進海雀,幸福像花兒一樣在赫章人民心里綻放。20多年來,海雀試驗建設成果不斷指引、感召著像海雀安美珍老大娘一樣善良純樸的赫章人民,挑戰喀斯特貧困,謀試驗區發祥地跨越發展。在中共赫章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幾年來,赫章縣內觀念爭鋒力挺喀斯特,赫章成功打造了赫章核桃等中國喀斯特特色產業模版,赫章以海雀精神和赫章核桃向上級作出取得了突破喀斯特的成績匯報。赫章縣內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海雀之后,產業化開發扶貧的“赫章現象”如春花怒放:貓倮試點、古達試點、野馬河試點、青獅試點、平山試點······打造赫章“中國石造藥業之鄉”、“中國貓倮馬頭羊的故鄉”、“中國南方烏蒙淡水漁業之鄉”、“中國喀斯特特色產業模版縣”、“貴州農產品進京龍頭縣”等發展方向的“火花”不斷,今年以來,心系赫章脫貧,以黃光江為代表的赫章縣決策層極為睿智,積極贊許民間和新聞界涌現的赫章喀斯特特色發展智慧,赫章已漸漸步入畢節試驗區發祥地喀斯特新經濟發展理論歸結、創新佳景。赫章縣海雀試驗取得的巨大建設成果不斷激發畢節試驗區發祥地赫章人民懷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心,立赫章崛起烏江北源的奮發之志,敢想敢干、勇于擔當、樂于奉獻、艱苦創業、求實創新的赫章新一輪開發扶貧精神呈現于世人面前。今天,走進海雀,就走進了美好赫章,幸福像花兒一樣迎著春風綻放。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