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城鄉新聞網 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董口鎮是國家級貧困鎮,在全國貧困地區都在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時,董口鎮李玉如書記經常在思考“如何做到脫貧不落下一個人”。
董口鎮,67000余人,年收入3509元以下的貧困人口8000多人。精準扶貧關系到群眾的冷暖安危,十八大以來,為了把脫貧工作做扎實,該鎮黨委書記李玉如帶領全鎮人民,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多年的基層經驗時,不斷開拓脫貧思路,先后創新實施了“一戶一案”“脫貧車間”“轉租倒包”等脫貧方案。
一戶一案,是李玉如書記走村入戶,認真調研,逐一排查,加之日夜思考總結出來的脫貧方法。就是一戶人家一個脫貧方案,根據每戶貧困家庭的原有專業特長,由鎮政府利用國家扶貧款購買相應機器設備,發放給貧困家庭給予幫扶。比如:會電焊技術的貧困家庭,由董口鎮政府買電焊設備,讓其自行經營;會修車補胎的,就買修補工具送上門;會縫紉做衣服的,就買縫紉機幫忙開店......。
左起:張嘉國總工、李玉如書記、石世印將軍、郝偉光主任、袁和平書記 李玉如書記為城鄉發展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一行介紹“一戶一案”經驗
脫貧車間,是李玉如書記通過里的窩棚得到的啟發。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同時也為了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就近干點手工活,賺點零花錢,村民利用廢棄物品在自己院子內搭建起窩棚,冬天冷、夏天熱,能容下十來人干活。居于這種情況,李玉如書記大膽常識“脫貧車間”的想法,他利用村里原有的舊倉庫改裝成車間,降低了企業建廠房的成本,提高了村民的就近就業環境。以前讓企業參與扶貧,都是從奉獻和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脫貧車間的出現,企業參與扶貧反而成了發展的機遇,本地一些在沿海打工的青年,看到家鄉的變化紛紛回鄉辦廠創業。不僅解決了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還為企業解決了用工貴、用工荒的難題,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出現多贏局面。
城鄉發展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郝偉光主任一行走進脫貧車間作業現場
轉租倒包,對于沒有技術的貧困農戶,鼓勵把土地先租給政府,政府再承包給企業。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農戶每年都能按時得到土地租金,讓農戶放心把土地拿出來;同時也規避了企業對每個農戶簽合同的麻煩,減少兩者之間的矛盾。企業優先錄用貧困農戶回到自己地里干活,農戶天天有活干、周周有假休、月月有錢拿。轉租倒包發揮了農業企業的主體作用和帶動作用,實現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主體,擴大了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農業作為重要的一產環節,簡單的“一元化”的銷售渠道,只能解決暫時的脫貧,如要帶領大家持續發展致富,政府還應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效、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科技項目與企業對接,補齊農業產業化的加工水平低這個短板,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李玉如書記帶領城鄉發展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郝偉光主任一行參觀“轉租倒包”實驗地
總的來說,董口鎮的精準扶貧,讓每一個具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都能就近就業,真實摸到了脫貧的大門。精準扶貧鼓勵自力更生、自立自強、自我脫貧的勇氣和信念。實現了脫貧不養懶漢的扶貧宗旨,依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摘掉貧困的帽子,具有強大的造血功能。所以,董口鎮李玉如書記的脫貧方案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具有可復制、可推廣性,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可借鑒學習的好方法。
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城鄉發展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
辦公室供稿
2017年7月14日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