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訊:傳承與創新乃同一命題的兩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以穩定、延續為最高旨要;強調創新,絕非拋棄傳統,貶低傳承,更非脫離傳承本體放任自流、肆意而為。面對創新的時代,需要以系統思維創新遺產保護,包括系統思維的確立、傳承體系的整體構建和保護方法的綜合創新等。 ![]() 四川茂縣羌繡 構建傳承體系是五中全會賦予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任務。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傳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遺產保護是它不可分割的構成。 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傳承——重視傳承形式的延續,強調傳承內容的原汁原味,這是保護的根基,的確不可忘卻。但工作中也往往存在一種不容忽視的認識誤區——在膜拜傳統的同時,缺少對精神質素的關注,缺少對創新內容與傳承形式間的深刻辨析,忽略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的前因后果。其實傳承與創新乃同一命題的兩個方面,遺產保護以穩定、延續為最高旨要,強調創新,絕非拋棄傳統,貶低傳承,更非脫離傳承本體放任自流、肆意而為。面對創新的時代,需要以系統思維創新遺產保護,包括系統思維的確立、傳承體系的整體構建和保護方法的綜合創新等。 要整體看待遺產 整體性原則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規律和必然方向,特別是作為傳統文化基石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口頭傳承為特征,呈現質樸、雄健和厚重等風貌形式。一方面作為集真、善、美于一體的經典,文化遺產蘊藏著解決世界性難題的深邃思想,為認識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具有與天地并生的不朽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在對待先祖遺留下來的財富時,應該系統反思、吸收融會并創新發展。 筆者認為,文化遺產具備以下五種屬性: 整體性 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內涵至少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遺產自身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物質文化遺產依據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大致分為文化遺產(包括雙遺產、景觀遺產)和自然遺產。二是物質遺產依附于空間、環境和資源,不可割裂。遺產與其他文化元素互為生存,和諧共生。三是遺產依附于生存的群、環和鏈,單個遺產難以獨立生存。總之,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有著密不可分的有機聯系,因而在保護時要將二者聚合起來,遵循不同遺產的藝術規律,發揮綜合效能;同時,要按照遺產不同的表現形式,將分散的藝術元素彌合成完整的鏈條。保護工作中可以文化線路、遺產廊道和文化生態試驗區為基本抓手,突出文化主題和文化形態,將文化遺產進行整合,使零散分布的遺產按傳承關系進行區域性聚合,構建內容豐富、體系完善的文化聚合體,使遺產保護向縱深推進并橫向拓展,避免碎片化、扁平化和淺層化。 創新性 傳統的價值不僅是膜拜,更是超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從內容看,遺產的生命力集中體現于創新力,凝聚著非遺創造者的認知和實踐能力,而傳承者的理論知識、傳統技藝和能力水平,絕非是對前人的簡單復制,而是精神的延續;從方法看,創新離不開思維邏輯的縝密和科學推理的嚴密,創新者要有博大胸襟,理解先賢才能創造輝煌;從認定形式看,遺產的生命力由自認和他認共同決定,只有被認定為優秀遺產而非糟粕才有傳承的可能,才有延續和發展的內在基礎。只有被他認,遺產的生存條件才不會喪失。 引領性 文化結構決定心理結構,并影響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最終取決于文化主體改造傳統文化結構的自覺程度。民族走向復興的征程離不開物質力量的支撐,同樣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領。作為傳統文化重要支撐之一的非遺,無疑具有這種引領性。我們應該圍繞非遺的思想性藝術性,以之為基地尋找美的蹤跡,以藝術本體為起點追溯美的奧秘,創新藝術生產,開辟出精神生產領域從思想到觀念、從樣式到形式、從題材到內容的全新變革,使遺產轉化為具有時代韻律、生活質感、先進思想和優美形式的精神產品,使人文環境、社會風氣在先進文化浸潤下變得清新和諧。 流變性 文化元素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交鋒、撞擊和調整中向高級文化形態掘進。各種文化排列有序,既相互間滲透交織,又具相對穩定性。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同的生長規律,特別是非遺依托物質載體,以其多樣性的門類、風格和形式,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以藝術的方式追求思想深度與精神高度,其流變特性為審美創造和創新轉化提供了可能及空間,把在歷史中形成、現實中仍起作用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風俗習慣等進行過濾,激活傳統文化基因,通過化合和挖掘,讓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產業不盡的創意資源寶庫,更成為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 市場性 非遺保護更多關注的是傳承人和非遺項目、生態區等遺產本體,通過社會習俗、認知方式、價值觀念和歷史經驗等文化因素,體現遺產的價值特性、歷史定位和血脈延續。同時遺產保護成果可以通過市場這個杠桿和平臺實現可持續性的共享。我們強調非遺保護必須與現實生活、旅游、產業和創意設計等相融合,就是要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遺產保護,滿足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新期待。從這一角度講,傳統文化體系與市場體系有接口。當下遺產的教化、啟蒙甚至審美功能在市場的裹挾和圍堵下日益褪色,因此必須警惕以商養文、街區刻意商業化打造和非遺衍生品過度開發等現象,防止遺產保護蛻變為以遺產的名義對金錢與物質的盤算和覬覦。如果粗暴地以市場邏輯去統攝,就可能造成遺產喪失其鄉土性和草根性,遠離人的感性與理性體驗,脫離延續的環境和生態,從而形成遺產與文化空間的割裂。所以,當具有市場屬性的非遺與市場關聯時,必須把握好“度”,可以適度利用但絕不能一味逐利。 要創新傳承體系 傳統文化的弘揚要依托傳承體系的創新構建。在公共文化體系、市場體系和產業體系之外,應該著力培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并把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文化遺產保護同當下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新型城鎮化建設及經濟轉型升級相統籌。 ![]() 貴州安順地戲的面具 體現于保護規劃 遺產保護規劃應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它既體現頂層設計的智慧,又是基層落實的抓手。規劃要將整體性保護理念落實于文化生態區建設和遺產項目保護中,挖掘發揮物質遺產的載體作用,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引領作用,發揮遺產的綜合效能。跨行政區劃的文化生態區,其保護規劃由上一級文化主管部門統一協調編制;相同文化類型或相近文化內涵的遺產聚合成遺產群、環和鏈,以文化形態和傳承為基本依據,按照文化多樣性目標,統一編制保護規劃;分散單一的遺產項目按照行政隸屬,分別由主管部門和保護單位制定。同時兼顧邊疆少數民族遺產項目,尤其是受沖擊嚴重的民俗、民間文學,以及生存困難的節俗儀式等。 攜手于公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與公共文化體系緊密相連,非遺項目源于公共文化,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中文化館(站)占近六成,很多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為非遺的傳承保護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因而,共享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發揮文化館(站)和公共文化設施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不斷拓展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和范圍,嚴格落實并細化《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中傳統文化項目的保護、傳承和展示,深入開拓非遺和公共文化機構在豐富基層文化生活方面的合作空間。 服務于文化產業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要服務于文化產業體系,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以文化遺產為源頭索引的文化資源。要根據國家資產管理和財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在做好遺產本體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積極推動遺產與市場、旅游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遵循遺產生長規律,注重社會效益,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搭建平臺等方式,讓非遺保護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借力于藝術生產 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戲曲類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應重視藝術本體的傳承保護,注重傳統優秀劇目的傳承、復排和振興;在強化藝術本體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戲曲等門類的生產性保護。 體現于國際交流合作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要求和文化多樣性目標,直面新規則,挑戰舊慣例,從遺產保護的整體性生存、傳承鏈條考慮,開展全方位的聯合申遺和保護。同時以建設“一帶一路”為契機,在“走出去”時改變單一的展覽、展演模式,從儒道釋、經史子集到口頭傳統,讓傳統文化唱主角,讓非遺講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讓世界發現東方,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要樹立科學理念 非遺作為傳統文化,帶有農耕文明的印記,以穩定延續為最高旨要,對遺產的認識,我們經歷了復雜的過程。今天面對的是21世紀信息社會,解決創新型國家的難題,創新能力的不足,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再不可極力宣揚表面的東西,誤導大眾,口喊創新卻行不得法,遇到困難繞著走,或重回延續傳統的老路,甚至躺在傳統里討生活。 ![]() 壯觀的千人侗族大歌 遺產與糟粕有著嚴格的界限,揚棄中彰顯著民族智慧和覺醒,要善于整合,連綴文明碎片,為人類攀登新的歷史高峰奠定堅實的基石。我們對遺產的認知愈來愈理性、深刻和科學,特別是非遺在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重塑和核心價值觀的弘揚等方面的涵養作用已盡人皆知。科學的遺產觀包括: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同等重要且密不可分,遺產作為聯系的有機體須遵循整體效能原則,既強調物的載體作用又重視精神引領作用等。科學的遺產觀要求我們必須厘清優秀遺產同文化糟粕的界限,反對遺產保護上的無用論和實用論,有效制止遺產利用上的竭澤而漁等短期行為。 遵循整體效能原則 遺產的整體效能原則要求以系統、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遺產。對具體文化事象,既尊重其內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關注文化遺產的自身及其載體,同時又重視載體背后的生態空間、技藝和精神,激發遺產的活力和潛能。橫向上,強化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有機聯系,以名錄制度為基本依托,以文化生態試驗區、傳統村落和街區保護為抓手,深化整體性保護內涵,建立起多維度、多層次和立體化的遺產保護體系;縱向上,以四級名錄管理體系為基礎,建構以保護規劃為基本抓手的管理網絡,關注瀕危項目和生存困難的遺產項目。 ![]() 廈門漆線雕 完善法律體系 受法律保護的文化遺產形態多樣。從保護范圍看,不僅涉及公權與私權的劃分,而且涉及公權與私權的實現,特別是從私權的角度看,涉及物權、知識產權、精神權利等多種形態。我們必須在認真落實《文物法》《非遺法》基礎上,吸納《遺產公約》的相關精神,整合現有相關法律,如刑法、物權法和著作權法等的有關條款,形成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法律體系。各省、市、自治區乃至縣級行政單位,也應在國家法律框架下制定相應的地方性實施辦法和細則,確保國家法律在地方得到具體貫徹落實。 營造良好文化生態 具體的文化事象與空間、環境和背景緊密相連,必須防止切斷其自我更新和自我創造能力的行為,更要防止文化遺產的根基受損。要高度重視遺產所依附的文化生態。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就是著眼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掌握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本規律,如相互依存、反饋循環、伙伴關系、適應性、多樣性和穩定性等。非遺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文化功能可能會有改變但不會喪失,實際操作中,不僅要重視遺產靜態的成就,而且要關注事象的存在方式和過程,即活態成就,特別是文化空間的保護和生態場的重建。 融入教育體系 遺產保護傳承必須與教育全面融合,以非遺人才培養為核心,扎實做好傳承人群的研習培訓;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機,在繼續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的基礎上,協同推進覆蓋教育各領域和階段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普及工作。從基礎教育入手,把啟蒙認知同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從中小學特長生招生入學考試起步,逐漸量化并不斷加大傳統文化所占比重;擴大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在具備條件的高校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業……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同時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為依托,以規范職業教育教材為重點,從教育資源組織、教育內容遴選,到教育過程設計、教育效果評估,建立健全“文化遺產進校園、學生培養出校園”的合作機制等,實現協同創新。 ( 作者/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 圖片攝影/李韻)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