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祥向記者揮手作別 (于俊亮 攝)
英利集團黨委副書記白靜(左)向老戰(zhàn)士李從祥介紹太陽能收音、手電一體機的使用方法(于俊亮攝) 中國傳媒聯(lián)盟 據 中新網保定7月28日電 (呂子豪 于俊亮)28日,在“八一”建軍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中新網記者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王林口鎮(zhèn)南灣村,探望建國前參軍的老戰(zhàn)士李從祥。 當日上午10點半左右,記者在南灣村黨支部書記李蘇海的帶領下,找到了李從祥的家。三間明亮的水泥房,門旁掛著“光榮之家”的紅色牌子。聽說是記者來訪,剛從田間散步回來的李從祥顫抖著舉起右手,行了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記者忙鞠躬還禮,并攙扶老人走進屋中。 屋內窗明幾凈,坐在客廳略舊的沙發(fā)上,李從祥拉著記者的手打開了話匣子。 李從祥回憶稱,1948年冬天,解放戰(zhàn)爭逐步深入,時年17歲的李從祥積極應召入伍,在河北省曲陽縣進行了3天集訓后,被分配到當時的補兵三團任衛(wèi)生員。部隊隨即沿唐縣、淶源、徐水向北京(時稱北平)進發(fā),到高碑店、涿州一帶,參與到對傅作義率領的國民黨部隊進行的圍困戰(zhàn)中。“圍而不打一直持續(xù)了49天。” 在對北京進行圍困的后期,一支由3個團兵力組成的國民黨部隊看到大勢已去,偷偷溜出了包圍圈,意欲逃走“當土匪”。李從祥所在部隊接到命令后,連夜對該股部隊進行追擊。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終于在張家口的宣化將其成功攔住,并阻截回北京。 隨后,國民黨一個軍的兵力從北線突破,意圖增援北京城內的國民黨駐軍,李從祥所在部隊奉命北上進行阻擊。雙方在涼城縣一帶相遇。“戰(zhàn)斗打的非常激烈,重傷顧不上治,輕傷不下一線,包扎一下就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了。”李從祥說。 正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時任團衛(wèi)生員的李從祥在火線進行戰(zhàn)場救護中,不幸被彈片擊傷腰部,結束了其不足一年的短暫軍旅生涯。傷愈后,李從祥回到阜平縣武裝部工作。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后,其又響應“生產節(jié)約、抗美援朝”的號召,回到老家王林口鎮(zhèn)南灣村進行農業(yè)生產。 如今,85歲高齡的李從祥已是四世同堂,生活殷實,子孝媳賢,重孫繞膝,盡享天倫。“去年家里收入4萬多元人民幣,日子過的很好,知足了。”李從祥說。 記者采訪期間,恰遇保定知名民營企業(yè)英利集團的員工們帶著米、面、油,以及太陽能收音、手電一體機等物品,前來慰問包括李從祥在內的該村6名退伍老軍人、老黨員。 英利集團黨委副書記白靜表示,該集團將和當地探討通過光伏扶貧的渠道,來幫助這些為革命作出貢獻的老軍人脫貧致富。 李從祥的兒媳顧玉蘭透露,政府和社會一直在關心著李從祥老人。近年來,老人因病住院的費用,相關部門都按規(guī)定及時給予了報銷,民政部門每個月還給老人發(fā)放800多元的補貼。社會各界對老人也時有探望,送醫(yī)送藥,捐錢助物。 顧玉蘭稱,2014年,借政府危房改造項目支持機會,家里花銷12萬多元,對原來的老房進行了翻新,政府補助了28000元。現在一家人住的是3室1廳、配有整體廚房的水泥房。 李從祥說,2015年,全村400畝土地集體流轉,建起了占地50多畝的大棚,種植了300多畝反季特色桃樹,并在桃樹間套種了藥材。還爭取到支持資金10萬元,將2米寬的田間道路拓寬到了6米,為規(guī)模化農業(yè)生產打下了基礎。“再過幾年桃樹結了果,我們就可以分紅了。” 保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駐南灣村扶貧工作組組長李璟表示,下一步,將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成立農業(yè)合作社,以上級支持的扶貧資金為村民入股,并優(yōu)先吸收貧困戶到合作社打工。“到時候,村民就可以實現土地租金、入股分紅和打工三項收入,徹底實現脫貧致富。” 據南灣村黨支部書記李蘇海介紹,該村共有260戶,76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足0.7畝,目前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2015年,全村人均經濟收入2900元。
“兩年后,我們的反季鮮桃就結果了,一定要來嘗嘗。”采訪結束時,李從祥向記者發(fā)出邀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