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劉柳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發布網訊(楊慶軍 李耀猛)當代畫家劉柳,1942年生于北京,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徐北汀入室弟子,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
劉柳畫路寬廣,山水、花鳥等無所不工。在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中,力求表現荷花在水面和云霧中的朦朧和夢幻中的美感。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屢獲獎項。山水作品《國運》于1995年獲“俊隆杯”世界華人書畫大賽銀獎,并刊載于當年文匯報;多次無償為北京地鐵、同仁堂、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公益事業單位創作。近年來,受邀在部隊老年大學和地方老干部大學任教,2012年曾被評為總參軍訓部老干部大學二分校“先進教育工作者”。
如此一位女性,身清氣正,凈心素雅;視世如荷,淡看浮華;飽經風霜,別具格調。在畫界,她雖年逾古稀,卻一直以“沉底做人,往上看人”的心態立世,簡單,不爭;憑“靜下心來,簡單看世界”的人生信條,低調,平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她就是劉柳。
劉柳老師舉止端莊優雅,初識的朋友很難相信她已是古稀老人。她的展室里既有虛幻飄渺的夢荷,又有國色天香的牡丹;既有氣勢雄渾的巨幅山水,又有掛滿枝頭的紅彤彤柿子;既有萌態可掬的蟲鳥,又有清秀婉約的美女“小鳳仙”。
在劉柳老師的畫中,筆者看到了“傳承”,開始虔誠地欣賞劉柳的畫冊,品讀畫,用心去品味畫卷里蘊含的萬物人生。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劉柳回憶起母親的支持,幾度灑淚衣襟:“母親年輕守寡,我是她唯一的親生女兒,她給我留下的烙印更多的是:孤獨;干自己喜歡干的事。” 正是因為這樣的獨特的童年經歷,別家的孩子嬉鬧時,小劉柳卻能靜下心來,感悟大自然,去用心發現和領略美的事物;正是因為母親給她留下“孤獨”的烙印,不滿四歲的她方能安靜地以樹枝為筆,大地當紙,信手涂鴉;正是因為“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她才會在孤獨中不感寂寞,才能在以后“臨池不輟凌云志,妙手丹青七十載”。
天生為“夢荷”而來
劉柳學畫從四歲開始,還不到上學的年齡呢!母親為了謀生找了一份工作,每天忙著外出上班,她成了無人照看的“留守兒童”,但她倒覺得自由自在,只要有根柴火棍,就能在地上畫道道。柴火棍就成了她最自然、最純樸的玩具。劉柳的繪畫夢,以“最天然的筆,最天然的紙”為起點碼頭,開始了揚帆破浪的藝術之旅。
母親禮拜天會帶劉柳去公園玩,當第一次走近公園的蓮花池時,那“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深深震撼了她純真的心靈。她覺得世界上最美好事物就是荷花了,她愛荷花,想荷花,連做夢似乎都聞到了荷花的香氣。當她喜歡上畫畫后,第一想法就是“畫荷花”。機緣巧合,當時小劉柳住的環境頗有藝術氛圍,北京剛解放那年,隨母親住進夢多胡同一座深宅大院,小劉柳找根小木棍,在地上模仿房梁圖案上的荷花,一畫一大片。有淘氣的兒童,就拿腳把剛畫的荷花胡亂涂抹,一涂半邊線條沒啦。抹之后的荷葉,斷斷續續,虛虛實實。那時候壓根不懂什么叫虛實。
劉柳不愧有繪畫天賦,仿佛天生就為“夢荷”而來!
事后回憶那段涂抹后的荷花,啟發了她:“我想重新畫,可總也接不上。那就當做是在水里、霧里的部分,看不見的,就不畫了,就是這種感覺。”小學三年級時,美術啟蒙老師王文溥第一眼看到小劉柳畫的荷花的時候,非常的驚訝:“那半截淡的、虛的部分叫什么?你為什么不畫了呢“?幸虧啟蒙老師及時發現了小劉柳的繪畫天賦,除荷花外,又傾其所能教她畫菊花、梅花等等。
劉柳就是從這種感覺當中體會到:“藝術與現實就區別于用心去改造它”。
“夢中曾經失掉的美好東西,用自己的心,再通過手和筆去給重新撿回來”。她的夢想實現了,“夢荷”雛形從此誕生!
后來,有幸在北海公園聽大畫家李苦禪講課,他講的是變形,是“像”與“不像”之間的變形。于是啟發了劉柳:“夢荷”中沒有一片真正的荷葉,可是,大家一看,它就是荷葉,這就是變形。因為,它生在水里,肯定有水紋,那我就把這水紋跟葉子結合在一塊。讓它又像葉子在水里中漂蕩的那個紋,又覺得荷葉本身就有經脈,也有那紋,所以我就逐漸把它畫成這個樣子了。你說它是在水里漂著的紋也好,還是它自身長的紋也好,反正在蒙朧蒙朧之中,云里霧里頭,人看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個經脈。荷葉的姿態,它都是蒙朧夢幻的”。從現實到抽象,又從抽象回歸到現實。從此,劉柳對“夢荷”的領悟,又更深一層。
劉柳說:人靜下心來,簡單看世界,就會有出“靈性”的時候。只有靜下心來,心平氣和,才可能出“靈性”。自然,“用心”創造出來的原創作品,就會與仿品不同。
曾經有一個學生,在劉柳的畫案前轉了又轉,看了又看,想不透劉老師的《夢荷》究竟是怎么畫出來的。劉柳毫無保留地告訴學生:“其實《夢荷》中的水紋是在水上畫的,要求有一定技法。什么地方在水上畫,什么地方不在水上畫;什么地方先上色后上水,什么地方先上水后上色,全靠你心里揣摩,自己的手把握。這個技法,要經過長年訓練,摸索,非朝夕之功”。
《夢荷》系列中,有寫實的荷花,也有寫虛的荷花。實的荷葉,比較直觀。而虛的荷葉,則是水蒸氣和霧籠罩下,霧里看花的效果。繪畫,講究虛實關系,色調搭配,墨濃淡相宜,空間有疏有密等等技法,學會了這些基本技法后,再利用中國畫的特殊技法,去重新組合進行再創造。在組合過程中,劉柳把自己的幻覺和記憶一起揉進去。經過反復思考,反復想象,達到讓大家看著荷葉很虛緲,又實又不實,又非常的實,又非常的不實,虛虛實實。不是與是,就是傳統技法中的像與不像之間。
作品《夢荷之風雨緊相依》中,虛實結合,寫實的荷花在虛幻的荷葉中冉冉升起,她像荷花仙子一樣,在云霧中自由自在。虛的地方在上面光環處,下面寫實,畫面就有了虛實對比。巧妙地種上的三五根竹子上方,一只蜻蜓正輕柔地懸停。另外,此作品空間布局合理,里面濃的部分,把外面最光亮的部分給托起來,形成了空間,就有了立體感、層次感,人在空間里面就會有想像力。荷葉、荷花、竹子、蜻蜓,整個畫面富于立體感、蓬松感,呈現出荷塘最自然的狀態。
所以,人的思維是很美妙的,經過藝術的加工,就有了味道,最終營造出“夢中畫荷荷相異,霧里觀葉葉不同”的巧妙意境。
劉柳畫路開闊,如果說花鳥類的“夢荷”是劉柳的“幼功”,絕對恰如其分;而專工氣勢磅礴的山水,則是在拜名師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徐北汀之后。
拜師徐北汀研習山水
劉柳是個懂得感恩的學生,她對三年級啟蒙老師王文溥十分尊重。
“王文溥是小學美術老師,他幫我用鉛筆打稿,我再用兒童水彩筆涂上色。在美術課上,老拿我的作品當范本。老師和同學們一說好,自以為就真好了。”王文溥老師看她喜歡繪畫,又有繪畫的天份,建議她找專業美術老師系統學習。劉柳經過四處打聽,得知勞動人民文化宮有一個繪畫班,但是不教小孩,小孩只能旁聽。劉柳就成為這個班的“旁聽生”。上初中時,圖書館的管理員喜歡畫工筆,劉柳經常去看她現場作畫和個人畫展。看完之后就回去琢磨、模仿。
劉柳很幸運,在一次去琉璃廠看畫展時偶遇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徐北汀老師,她窮追不舍,問這問那,終于在未及桃李之年就成功拜在恩師徐北汀門下,成為正式入室弟子,攻畫山水。徐北汀先生山水作品構圖清新,點染有法,傳統功力深厚,講究水墨效果。“我一看徐北汀老師的畫,方知除了花鳥,原來還有這么好看的山水畫!”劉柳由感而發。這之后,在畫荷花的同時,她又專心向恩師徐北汀學山水畫。
不久,“文革”將師生暫時分離,感念恩師,就算是在那段動搖的歲月中,劉柳謹遵師囑,絲毫不敢懈怠,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披風沐雨,洗盡鉛華,最終才能和風細雨潤心田。山水畫主要致力于表現山水的氣象美,花鳥畫主要致力于表現花鳥的格調美,而人物畫則主要致力于表現人物的情態美。改革開放后,劉柳又在恩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傾心研習山水。
西畫講究色彩,國畫講究筆墨,劉柳也很推崇“西學中用”的藝術主張。將傳統與現代,寫實的生動性與寫意的抒情性,西畫的構成與傳統的布局等諸多東西方繪畫理念融合為一體,是她不斷實踐,并為之不斷努力的理想。“當然,我也師法傳統,創作一些既素雅青淡又明快透澈的淺絳山水,用色簡單。”正所謂,師古而不泥。
20多米的長卷山水作品《夢回城南》,描繪的是前門、牌樓、橋、小河、青山、古樹,如夢如幻,讓觀眾讀畫時,仿佛被創作者領進了夢里,與作者一起夢回北京城南。此長卷,頗能代表劉柳老師深厚的山水畫造詣。
《白云藍天》,畫的是矗立在云霧中的天壇,創作靈感源于解放軍曬棉絮。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發現原傅作義部隊的庫房里堆積了大量棉絮需要晾曬。天壇那里地方大,母親所在的后勤部門就將棉絮搬到天壇去曬,天壇被棉花包圍。遠遠望去,天壇矗立在一片白云之中。兒時的她天真地認為,到了天壇就是到天上了。后來劉柳創作時,除了巖石、蒼勁古樹外,又畫了很多白云,“把兒時記憶中的美景融入到這幅《白云藍天》作品中了”。
軍旅書法家郭伴虎譽其:《天下第一關》、《居庸疊翠》、《長城》等作品,山巒疊嶂,樹木蔥蔥,云霧繚繞,給人以氣勢雄偉、江山多嬌之美感。
新媒體人、資深藝術品收藏家楊慶軍如此評價:劉柳的作品始終貫穿情感血脈,愛山水更愛夢荷花開,素心靜思,與她的經歷和涵養是分不開的。所以她的作品,清音純凈,認真讀畫的人當可感受到她與自然對話中的秀逸風韻。
素心靜思簡單看世界
她愛國、愛黨、愛家,是一名共產黨員。
她的愛人是軍人,卻甘當綠葉支持她的事業半個多世紀。
她古道熱腸,老家的親戚朋友時有來北京看病,她吃住全包,家里實在住不下時,她自掏腰包幫助他們住賓館。
她曾經接受北京中天北斗文化交流中心邀請,參加在山西舉辦的一次大型書畫聯展。有幾位忠實“柳粉”,一連五六天都圍著展畫轉,可惜囊中羞澀。后來,她了解到,每次劉老師舉辦畫展,他們都場場必到。最后與中天北斗負責人王薇協商后,給他們每人送了一幅畫。
她對金錢看的很淡,“我的作品,老百姓喜聞樂見,能雅俗共賞,才是我最高興的事”。
“人不能凌駕于別人之上,而自己作品的表達能力卻可以展現地淋漓盡致。要把自己的世界全部、準確而且光彩地亮出來,雖然不能完全達到,但是我會繼續努力。”劉柳思維敏捷,語言富于張力:“讓觀眾覺得很新穎,引人入勝。別人提出我不足的地方,我再反復的琢磨。我“入勝”了,別人不一定“入勝”,大家都“入勝”認可了,才是對我最高的獎賞。正所謂學無止境。我覺得,自己的繪畫水平還差的很遠,在藝術的道路上,我只邁出了第一步”。
劉柳老師把情感傾注到繪畫創作中去,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樣的作品往往捕捉住剎那間人心的激越、心靈的激蕩。所謂“山水清音和聲唱,花香鳥語正當時”,畫外之音見靈性,追求自然效果是她的永恒主題。透過她的畫,就能看出劉柳老師對大自然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她用智慧點綴璀璨星空,用妙筆勾畫大自然的瑰麗神奇。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自然是一種藝術創作的追求,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源自于心靈的質樸純凈,以及對藝術的真誠。淡然低調,靜下心來,簡單看世界,實為她七十四載的人格寫照。
正是因為她的作品在表現上,都是“情”和“景”的交融互滲,方能營造出“夢中畫荷荷相異,霧里觀葉葉不同”的妙境。讓我們一起期待劉柳“徜徉山水尋牡丹,夢荷花開遍世界”的理想早日實現!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