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年過70的古稀老人,她叫佘月華。
她中年創業,在毛線手工世界里,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她想讓更多的農民工、下崗工人、殘疾人都學得一技之長,解決生存出路問題。
2016年12月24日,由恒源祥集團和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共同主辦的“編織編愛”首屆全國絨線編織大賽決賽暨全國最美毛衣評選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的68名民間編織高手匯聚京城,“競速”編織。佘月華便是這68名高手中的一員。這次,她與另外兩名同行一起代表湖南省參賽,并獲得了“速度賽”優秀獎。 
29年如一日,她對編織樣樣精通
佘月華與編織結緣已有29年。
1988年,42歲的佘月華提著塑料袋,從老家石門縣花藪鄉來到慈利開始創業。由于從小就喜歡織毛衣,她決定從事與編織相關的行業。那年,她用東拼西湊的178元錢買回了一臺聯想牌二手編織機,從此開啟了她人生中的編織之路。
佘月華的針織店在慈利縣城的荷花路,十多平米的小店里,桌布、窗簾、車座墊、衣服、鞋樣樣俱全,全部為手工編織而成。
這就是她所有的心血。29年里,從擺攤設點到開設門面,從簡單的編織到如今勾、編、織、繡樣樣精通,佘月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熱情和努力。每天7點前開店門,夜幕降臨才休息,佘月華說,“一年365天,我的編織工作沒有一天中斷過。”
如今的佘月華,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依舊要靠著床頭編織一會兒。“最初只是想憑借這份手藝養家糊口,后來織著織著就割舍不下了。人嘛,難得有一件事能從頭做到尾。”佘月華說。
“我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把這個手藝傳給慈利有這個愛好的人。”
待人真誠,廣納徒弟3000多人 
創業過程中,佘月華曾一度堅持不下去,但她遇到了慈利的好心人,“在我困難的時候,我得到了慈利人不少幫助。”
隨著佘月華店里的編織品品種不斷增多,想跟她學勾鞋、勾座墊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只要別人向她請教,她從不保留,手把手地教,還經常借書給她們看。
為了讓那些農村婦女、下崗工人、殘疾人安心地學習編織技能,佘月華把她們勾的鞋子、座墊全部回收再由她統一銷售。有些沒勾好的,她便拿回家給自己家人用。由于她待人真誠,很快便名聲在外,還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搶著拜她為師。 
從1998年開始收第一個徒弟,如今快20年了,拜她為師的已經有3000多人。就連她的大兒媳,當年也是她的徒弟。
針對市場需求,什么樣式的鞋子賣得好,什么顏色的座墊賣得快,佘月華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她的徒弟。為了不斷創新,她每天都在思考研究新品種、新花樣,用毛線、珠子制作的十二生肖動物、果盤、花朵,都成了一件件手工藝品。 
零陽鎮民和村的劉蘭玉就是佘月華的徒弟,因為身體原因她行動不便,拜佘老為師學得手藝后,她一邊在家照顧孩子上學,一邊做些手工編織的活,每個月也有五六百元的收入。
另一個徒弟小歐目前在廣州一家工廠里打工。六年前,她邀了幾個同伴一起滿大街尋找佘月華,專門學習勾鞋子。如今她在工作之余勾鞋子賣,每雙賣到七八十元,用小歐自己的話來說,“收入有效增長了”。
“年輕”的老人,一直在與時俱進 
如果不是她自己說出來,記者無法相信眼前的佘月華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參加比賽時,列車抵達北京后,佘月華在火車站淡定地打開滴滴打車APP,輕輕松松就找到了組委會提前安排好的酒店。會用滴滴打車,會用微信與自己的眾多徒弟交流編織技術,還會自己制作音樂相冊,佘月華和年輕人一樣,用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去探索這個世界。
前些年佘月華還經常出去旅游,如今她把精力都放在了那方小店里。有空的時候她便掏出手機,通過手機來了解世界。“以前用的手機內存只有16G,總是提醒我內存空間不足,”老人手中拿著的是時下最常見的觸屏式智能手機,她不僅拒絕功能單一的老人手機,連配置不夠都瞧不上眼,“所以后來我就干脆換了這個64G的。” 
采訪中,佘月華通過微信給記者發來了自己制作的音樂相冊《佘月華手藝作品錄》,里面包含了她最新編制的作品和過去最滿意的作品,看得出來她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很用心。
如今已年過七十,孩子們都不想再讓母親吃苦,開汽貿店的小兒子甚至決定關掉母親的小店讓她安享晚年。佘月華已經想好了對策,“如果他們一定要關掉我的店子,我就成立一個工作室,專門展示我的產品,專門帶徒弟。” 
木心的《從前慢》有一句話:從前的日子過的慢,慢到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對佘月華來說,她這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傳承編織手藝,幫助他人致富。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