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飄香溢彩 筆墨丹青傳神 劉維嘉 這些年,陸續結識了數十位成就斐然的書畫家,在和他們的交往中,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修養和對高雅藝術不懈追求的精神對我影響很大,對我的寫作很有幫助,畢竟書畫和寫作是相通的。 在這些書畫家中,馮瑞林就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書畫家,一位老大哥。深入的交往,彼此之間的暢談,讓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刻苦學習鉆研,對藝術追求永不滿足 馮瑞林是中國當代著名花鳥大寫意畫家。師從花鳥大家齊辛民先生,主攻大寫意花鳥畫。他的作品立意新穎、潤筆老辣果斷,追求渾厚樸拙、雄健酣暢之美。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地、市美協和全國展覽并獲獎。北廣傳媒曾為他制作了專題節目《花鳥傳情》,多家國家級刊物也對他的作品進行過推介宣傳。 馮瑞林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香港文化畫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中國長城書畫院畫家、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創作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對外友協創作部主任、世界華人詩書畫研究院理事。他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并沒有滿足這些,仍然在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研究,不斷進取。這些年來,他在勤奮繪畫的同時,對書畫理論和技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系統閱讀了《中國美術簡史》《外國美術簡史》《中國歷代名畫鑒賞》《中國書法文化大觀》《中國文人畫通鑒》《美學理論》《透視學》等相關理論書籍,還對明代的徐謂,清代的八大山人,近代的任伯年、吳昌碩發、齊白石、潘天壽等畫家畫法進行了學習和研究,從多方面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書畫藝術水平和人文素養。 馮瑞林在長達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勤奮學習,苦心鉆研,找準了大寫意花鳥的主攻方向,在用筆、用墨技法上加以傳承和創新。他的大寫意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造型觀和境界觀,并以粗獷、豪放為其情調,以干筆、枯筆為其基調,賦予了花鳥作品新的靈氣和藝術感染力,靈活自由的生命力,豐富多彩的想象力,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極富東方神韻。 在繪畫中歷練人生,提升精神 境界 馮瑞林把自己的人生經歷、閱歷和文化素養馳騁于抽象的繪畫中,色彩、線條、情緒、品味、旋律、感情、修養都能在他的抽象繪畫中有所積淀,有所表現,有所延伸。 他認為,人們常說的作書作畫陶冶情操,實際上要達到靜心,健身,開闊心胸的功效,以仁德之心待人。一個完整意義的畫家,應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淀,高尚的品格修養,以及畫家應有的創作觀念及技法。名利心強的人畫格亦低,為爭名奪利絞盡胸汁,哪還會甘于寂寞而置身于繪畫探求呢,在藝術的交往中要互相捧場,而不是一味拆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人品,學養,學識,專業苦功,博涉其它,集結起來一切之后,而信筆寫就的作品,看上去不修邊幅,實是高雅之作,妙在自然,樸拙風貌不是學來的,是人品性格的體現,常言道,大巧者拙,此乃可貴,繪畫有自家面貌,追求格調高雅,很少有重復的作品,追求不似之似,天趣自然,摻入作者的情和意,章法構圖自然天成,沒有刻意安排的痕跡,用筆豪放遒勁,用墨變化多端,干濕濃淡信手天成。畫面置陳布勢,變化莫測,筆墨層次豐富渾厚華滋,構圖上大開大合,用筆以大氣古樸剛勁取勝。 這些年,與諸多書畫家的交往,特別是和馮瑞林的暢談,也讓我對繪畫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有所啟發,受益頗深。 畫畫是人性修行,心智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你是什么樣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都能在作品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假如一個喜歡庸俗低迷音樂的人,不可能喜歡高雅向上的音樂,想讓他徹底轉變是很難的;假如一個斤斤計較,小肚雞腸,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人,不可能創作氣勢恢宏,大氣磅礴,深厚蒼勁,豪邁大氣的書畫作品;假如一個嫉賢妒能,趾高氣揚,自私任性的人,很難在藝術領域有所進步和發展。 書畫作品的深刻內涵,取決于畫家的文化積淀、知識的積累、人生豐富的閱歷和良好的修養。一幅優秀的書畫作品,應當具備新的美感、高技術的難度和渾然天成的畫面效果,能夠讓人從畫面閱讀其深刻涵義、高雅精神和藝術情操,從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注重思想表達,傳承民族精神 在國畫創作實踐中,馮瑞林常和我們聊起國畫與西方油畫的不同和重要區別,國畫最能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無論寫作還是繪畫,任何藝術都是思想在先,技能、技術和技巧在后。國畫著重于精神追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哲學觀、人生觀的重要表現。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能夠體現畫家對自然、社會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哲學、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認知度。所追求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東西,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素養、審美經驗、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具有“詩書畫印”等中國民族文化特征和“詩情畫意”的最高境界。 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馮瑞林在國畫創作中,通過深刻思考,千錘百煉,作品中的生命形象、藝術形象已經不是大自然中標本式的再現和復制,而是表現了他的人格、良知、氣質、學養、心胸、功夫,還有思想信念、情感、藝術修養和無私無畏,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畫從心生,彰顯個性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宋莊書畫院院長李應該先生說:“一個好作家是對抗大眾文化的,就是對抗工業文化,被復制被制造的文化,以及快餐文化,這樣的文化,讀過后哈哈一笑就完了。” 作家和書畫家有相同之處,都是寫心、寫思想、抒發愛憎感情的,不同的是作家用的是文字,而畫家用的是筆墨和點線面,工具和表達的方式雖不同,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卻是相通的。 觀摩馮瑞林作畫,閱讀他珍藏的數十幅國畫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他的國畫作品不是快餐文化,更不是重復復制的工藝品,而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雖是自己所生,但不是雙胞胎和多胞胎,而是模樣都有區別,都有個性。他的每幅國畫,不論大小,都有獨特之處和自己的美感,是獨一無二的。想起看到的齊白石的國畫,華君武的漫畫,即使他們不落款,也能讓人看出是他們的杰作,馮瑞林的國畫就有這樣的明顯特征。 在國畫創作中,他把生活的體驗,人生閱歷,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人生感悟和繪畫無縫對接,把思想和情感,細膩和大氣表現得酣暢淋漓,既養心又養眼,畫風神韻具佳。 說起這個問題,馮瑞林有自己的看法,畫畫不能“千人一面”,以技求技、只見技法,而不見思想。你的書法也好,繪畫也罷,即使看著多么細膩、美觀、真實和吸引人,也不能去重復復制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復制品”。當然,更不能復制老師的,無論向誰學習書畫技藝,拜誰為師,都要融會貫通,最終要變成自己的東西,作品一定要像自己,有自己的模樣,要獨特畫,畫獨特。與此同時,國畫還要有獨特的藝術個性,有精益求精,催人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馮瑞林的作品筆墨結構有鏗鏘之聲,線條有力度,形象有厚度,在筆與筆之間有強烈的間架結構。他巧妙地把線條與塊面結合到一起,展示出作品的藝術形象和魅力,并賦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生命的藝術感染力。 我和畫家朔風聊起馮瑞林的國畫作品,他是這樣說的:馮老師的作品立意明確,氣韻生動,簡練概括,古拙厚重,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意居筆先、妙在畫外、行筆果斷老辣,造型各異多變,畫面虛實結合,布置疏密有致,融多家為一體,現傳統于紙中。 以書畫為媒,廣交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性格相近的朋友,無論對于書畫、文學創作,還是人生修行,都是大有益處的,這種益處會伴隨終身,但愿我們在有生之年結交更多的如馮瑞林這樣的良師益友。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