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感恩○
逸西在18卷《感恩》叢書首儀式上代表作者發言
頭條 |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懷
【編者按】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們《法治四川》和別客傳媒“掌上頭條”微信公眾號編輯一期地震感恩專刊,旨在表達川人的感恩之情。我們心懷感恩,永遠感恩!
《國際商報》記者 胡震杰 在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日,《國際商報》記者就四川地震災區感恩文化建設等話題,采訪了四川作家逸西。 他說:“作為四川地震災區的一名作家,自己有責任忠實記錄這段中國式的援建模式,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銘記黨的恩情、國家行動和援建大愛!” 逸西還說:“作為中國地震災區的一名詩人,自己有義務歌唱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讓世人矚目在人類共同的災難中,中國地震災區是如何崛起,并走向富強的!” 那么,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逸西這位中國媒體資深新聞人、地震災區的一名作家,在災后重建的感恩文化活動中,他又做了什么呢?
積極參與四川18卷《感恩》叢書采訪和撰寫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逸西和所有奔赴災區的媒體新聞記者一樣,第一時間趕到地震現場,采寫了《成都警察的抗震救災日記》等7篇系列新聞報道,反映成都警察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不怕犧牲和忘我精神。此后,他又冒著強余震的危險,深入都江堰市采寫了7篇感人至深的《都江堰警察抗震救災英雄譜》和6篇《地震中,四川女子勞教所里的六朵金花》等系列人物新聞稿件,均在中央級媒體發表,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回首那場災難,我的心依然疼痛!”逸西望著窗外,視線模糊。他說,瞬間,數萬兄弟姊妹的生命就消失了,這讓他一直都有切膚之痛。“好在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億萬同胞伸出的援助之手,我們地震災區的民眾才走出了陰霾!” 2008年6月13日,中央召開重要會議,部署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確定18個援建省、市對口支援四川18個地震重災縣、市。 “太陽出來了,萬丈光芒,像萬只溫暖的手臂,撫摸四川遍地傷痕。”逸西說他那天喜出望外,他看見18援建省、市紛紛響應中央號令,從四面八方涌向災區。 2010年3月,當援建進行快到一年多時,四川組織知名作家、媒體資深新聞人,深入“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開展災后重建采訪活動。打算出版18卷《感恩》叢書,謳歌援建。 該叢書編委會有關負責人找到逸西,向他講明采寫《感恩》叢書的用意,此時,正在災后重建現場采訪的他二話沒說,立即允諾。 隨后,逸西與其他同仁一道,懷著川人感恩援建的心情,參加了由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出版集團聯合主編的大型《感恩》叢書采訪活動——每一個援建省、市寫一部紀實報告文學,共18個援建省市,計18部書,歌頌和感恩援建兄弟省份對四川地震災區所作的奉獻。
四川向18個對口援建省(市)前線指揮部代表贈送《感恩》叢書典藏版
逸西深入四川地震重災區劍閣縣采訪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看到災區一切都在復蘇。他在與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前線指揮部隊員一起生活數月后,被援建干部在災區“不怕犧牲、頑強拼搏、務實創新、無私奉獻”的援建精神深深打動。在板房里,寫出了2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劍門關下鐵人情》。 2011年5月6日,該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奇葆為其作序!
援建干部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他
逸西說:“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人類最高貴的品質!” 正是這一情懷,激勵逸西懷著感恩的心,投入到采寫《感恩》叢書大型活動。 他拋開所有工作,耗時一年多,在劍閣地震重災區,與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前線指揮部的干部們同吃同住,在藍色板房里,寫出了擺在記者面前這部報告文學《劍門關下鐵人情》。 該書共六章五十三節,從中央部署對口援建到黑龍江省積極響應,并成立對口援建四川劍閣縣前線指揮部,派鐵人南下參與援建的全過程,全書氣勢宏大,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生動記載了援建者與災區人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堅韌歷程! 逸西在書中著重刻畫了12名鐵人在災區劍閣的奉獻精神,事跡感人,催人淚下。在第四章《鐵人在劍閣》中,他以數萬字的筆墨書寫了“鐵腿肖興民”“鐵腳高起生”“鐵嘴侯繼周”“鐵骨夏忠玉”“鐵肩楊淵沛”“鐵人劉國會”“鐵臂張煥昭”“鐵腕楊偉杰”“鐵指張寶武”“鐵面王林生”“鐵手苑維春”“鐵琴陳方斌”等“12鐵”,其表現手法新穎、獨特,令人咋舌。 在采寫《劍門關下鐵人情》過程中,逸西在前線指揮部藍色板房里,常常看到總指揮劉國會、副總指揮肖興民、高起生、夏忠玉和楊淵沛,帶著隊員早出晚歸。他們與受援縣劍閣黨政干部和群眾血濃于水,親如兄弟姐妹,大家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大業,成功實現了“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146個強縣富民的援建項目,在劍閣這塊飽受創傷的大地上,神話般崛起! 與此同時,逸西在劍閣看到:黑土地和奔騰不息的松花江哺育的龍江兒女勤勞、善良、勇敢,在災區劍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長久以來,黑龍江的北大荒精神、黑土地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一直感召著逸西,且誘惑著他! 期間,逸西與援建干部一起奔波在災后重建第一現場深入采訪,有的援建干部親人去世了,也沒有回家盡孝;有的在災區,一呆就是半年。鐵人們在援建工作中一絲不茍、勇往直前、任勞任怨,把北大荒精神植入災區,把鐵人的實干精神帶到劍閣,用寬厚結實的手掌,扶起倒塌的校舍和家園;把災區人民重建的夢想,插上劍門關神鳥的翅膀,在天空中高高飛翔;把龍江3800萬父老鄉親的無疆大愛,傳遞到災區,溫暖了災區每一顆受傷的心靈!給了人希望、信心、勇氣和力量! “而他們活動在廢墟和工地上的身影,常常累倒在災區的黎明和黃昏!”逸西說,劍閣取得的援建成果來之不易,傾注了黑龍江3800萬父老鄉親的心血,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太多太多。 黑龍江省公安廳抽調到劍閣支警的第一批隊員王榮偉,他的母親在伊春小興安嶺,每天遙望四川劍門關,把對兒子的思念埋在心底,臨終前,老人叮囑家人:“不要告訴他,我這是老毛病,幾天就好。”可是不久,這位可敬的母親便永遠離開了人世。 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的母親病重住院期間,老人思念兒子劉國會時,女婿蘇志就唱《兒行千里母擔憂》給她聽,唱得淚流滿面,老人聽著女婿的歌聲閉上了眼睛…… 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黑龍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參與,前線指揮部隊員的家庭,也成了堅強的后盾。在劍閣大地上,“鐵人”們創造了許多奇跡,感動著每一個災區人民。逸西說:“更重要的是給災區留下了一種不屈的精神,一座不朽的豐碑。” “正是因為援建者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災區今天的崛起和美麗!所以,我們感恩!因為感恩催人奮進!”。 逸西還說:“作為四川地震災區的一名作家,我有責任忠實記錄這段中國式的援建模式,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銘記黨的恩情、國家行動和援建大愛!” “我作為中國地震災區的一名詩人,我有義務歌唱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讓世人矚目在人類共同的災難中,中國地震災區是如何崛起,并走向富強的!” 逸西懷著感恩的心,完成了《劍門關下鐵人情》一書的采訪和寫作,同時,他還收獲了一份兄弟情。黑龍江援建圓滿完成援建任務,總指揮劉國會把逸西當成援建隊員之一,援建在撤離劍閣時,兩人深情擁別,難舍難分的兄弟情至今令逸西眼眶濕潤。現在,每逢佳節,兩人都互通電話問候,道不盡的兄弟情。 北方文藝出版社資深編輯徐秀梅這樣評價《劍門關下鐵人情》:“我認真拜讀了,那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在作者飽含深情和詩意的筆下,將援建大決戰和小細節結合起來寫,讓我們看到了波瀾壯闊的災后重建場面,也看到了黑龍江援建者和劍閣人民一起走過‘余震門前高高低低的日子’。” 原四川文藝出版社社長金平先生如此評價該書:作者極其敏銳地抓住“鐵人”精神,深入挖掘黑龍江援建者的高尚情懷和時代風貌,并以濃墨重彩的感人筆觸,刻畫了12位援建干部的英雄群像,使作品頗具文學感染力和藝術特色。 金平先生還稱,黑龍江援建與別的省、市截然不同,他們與受援地黨委、政府“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充分利用四川人力資源、建筑資材完成繁重的災后援建任務,在社會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災區群眾技能培訓、工業園區的積聚功能等方面創造了“龍江奇跡”;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在寫工程、寫項目、寫援建精神和援建經驗時,著力刻畫了12位援建干部鐵腿、鐵肩、鐵嘴、鐵臂、鐵人……等不同性格、不同故事的鮮活人物,很具可讀性和感染力,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細節和人物完全可以拍攝影視作品。作者全景式地展示援建者們無數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給讀者很強烈的心靈震撼和靈魂沖擊。 2011年5月6日,四川18卷《感恩》叢書在新華文軒成都購書中心隆重舉行首發暨贈書儀式。四川省委有關領導,18個對口援建省(市)指揮部領導,四川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新聞出版局、省郵政管理局、省社會科學院、四川出版集團等單位或個人出席儀式。四川省相關主要領導向18個援建省市指揮部的代表贈送了《感恩》叢書典藏本。
叢書首發式上,逸西代表18卷《感恩》叢書作者發言。他說:“我們懷著感恩之情,深入重災區采訪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在與18省、市對口支援前線指揮部一起生活數月后,在援建第一現場,我們親眼目睹了廣大援建者為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巨大付出。他們背井離鄉,別妻離子,在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地震災區戰天斗地。他們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們,鼓舞著我們。在板房里,我們寫出了18卷《感恩》長篇紀實報告文學。其間,有的親人去世了,也沒有回家盡孝;有的在災區,一呆就是數月。在采寫《感恩》叢書的過程中,每一位作者都銘記黨的恩情、國家行動、援建兄弟省、市對四川災區的貢獻。18援建省、市到底怎樣執行中央部署‘一省幫一重災縣’呢?他們在援建工作中做了什么?又是怎樣做的?災區群眾滿不滿意?援建者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他們又取得了哪些援建成果?!”逸西說:“在這18卷《感恩》叢書中,都一一作了詳盡記載和展示!” 據了解,18卷《感恩》叢書,圖文并茂,全面記錄和反映了山東、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河北、遼寧、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慶、黑龍江等18個省市對口支援四川18個地震重災縣、市進行災后恢復重建的光榮歷程和不朽業績,真實記錄了援建者們的感人事跡,充分表達四川人民對全國人民和對口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是對口援建的頌歌,感恩奮進的壯歌。該叢書作為四川省2010年度重點出版項目,它的編寫和出版,既是四川兒女表達感恩的文字傳承,也是人類面對災難時最大規模的一次文化感恩行動,是向全國人民全面匯報援建歷程和援建成就,表達感恩之心的力作。
創作《感恩龍江》配樂朗誦長詩
2011年9月26日,劍閣縣召開援建歡送晚會。逸西創作的一首長達130行的《感恩龍江》朗誦詩。當晚,在劍閣縣廣場,進行配樂朗誦時,許多援建干部和當地受援群眾,均被那一份真情感動得淚流滿面。同時,逸西還自費將該配樂朗誦詩制作成光盤,送與黑龍江援建親人。 第二天,黑龍江來的12鐵人,圓滿完成了黑龍江省對口援建工作,離開劍閣,返回養育他們的那塊黑土地! 兩年多的美好時光,7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與災區人民手挽著手,心連著心,用15個億援建資金,播種了學校、醫院、敬老院、自來水供水站等146顆強縣富民的種子,幫助劍閣重建家園,修路架橋,在劍閣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援建目標實現后,劍閣從震后滿目瘡痍到勃勃生機,成功實現了從原地“起立”到原地“起跳”。逸西說,這期間,黑龍江援建干部付出了許多,有的失去了親人,有的妻子臨產卻未能守候面前,有的則患上了高血壓……但他們一直住在簡易的板房里,把一個又一個曖冬留給災區人民,把一個又一個寒冷留給自己…… 當黑龍江來劍閣援建的12鐵人要離開時,劍閣上空籠罩著一種不舍離去的情懷! “留下來吧!”劍閣有百姓這樣說。可黑龍江“12鐵”還有新的使命!他們來劍閣的時間太長,他們的親人在等待,他們在忍受親情與相思的疼痛! 劍閣縣清江河,水霧飄渺。岸邊浣衣女用歌聲,為龍江阿哥送行:“龍江阿哥你慢些走嘞/高梁紅了你再回來/妹妹替你長相守嘞/摘顆大梨藏心頭……” 這首不知被誰改唱了的歌詞,在劍閣災區,當天聽起來特別情真意切,弦律優美動人。順著歌聲找尋,江面上水霧飄渺,歌聲忽遠忽近。 這歌聲,如天籟般空靈,穿越時空令人想起當年的紅軍,為了革命,為了中國的勞苦大眾,不怕流血犧牲…… 這歌聲,經久不息,在水霧飄渺的江面,來回流淌。 逸西說,當時的情景,令在場所有的人,為之動容。 記者在百度中搜索《感恩龍江》這首配樂朗誦長詩,被網友們譽為:抒寫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援建的史詩!是川人表達感恩援建、催人奮進的好詩!記者收聽之后頗有同感。整首詩情感豐富,把四川地震災區人民的感恩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節奏感強,段落與間隔之間,停頓恰到好處。語氣、語音、語調和語速緊扣詩歌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抑揚頓挫,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令人振奮。
感恩是一種力量
逸西說,當他寫下“感恩是一種力量”這七個漢字時,就想起乾隆七年間,50歲的鄭板橋當上范縣縣令后,不忘家鄉眾人福澤。鄭板橋想起鄉親們還過著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時,就寫信告訴其弟:“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南門六家,竹橫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皆當有所分惠……其余鄰里鄉黨相相恤,汝自為之,務在金盡而止。” 板橋先生如此感人情懷和感恩情結,令人感慨,無限溫馨。 逸西告訴記者:“當時,我們面對的是兩年多的時光,700多個日日夜夜,我們的援建恩人,付出的豈止是汗水和心血。” 現在,每當回憶起在劍閣采訪的日子,逸西常常被援建干部們在災區忙碌的身影,暖得兩眼發熱、發酸。他說:“我體會很深,黑龍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參與,前線指揮部隊員們的家庭,也成了堅強的后盾。” 前線指揮部第一批援建隊員于文出征劍閣時,父親做白內障手術,兒子患頭痛病一直沒有得到確診。這一老一小的生活起居、病中護理全落在了于母身上,但她卻對于文說:“孩子,你安心去,只要你媽我不倒下,你放心,這個家有我支撐著。” 農民自建房指導隊專家喬廣民的愛人和女兒出了車禍,他回哈爾濱后,妻子說:“你在我身邊什么忙也幫不上,這里有醫生和護士,你在,只能讓我著急上火,你快回去!”喬廣民硬是被妻子“趕”回了災區。 還有一位賢惠的妻子,懷孕6個月了,為了讓援建前線的丈夫安心工作,直到生產也沒有驚動他。 逸西說,因為種種原因,還有很多、很感人的事跡沒有采寫。但他采擷到的這些片斷,就足以說明黑龍江人民獻給災區的愛,是多么厚重而博大的。 在援建結束的日子里,逸西在離開劍閣之前,在板房里寫出了《感恩龍江》一詩: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是你們背井離鄉,拋家別子/懷揣并不多余的糧食/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災區/一口一口,喂養我們/大娘流淚的目光/被你們寬厚結實的手掌扶起……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是你們揮汗如雨,不分晝夜/用智慧和雙手/托起倒塌的校舍、家園和村莊/還有一條條通向幸福的道路/一座座跨越河流的橋梁/一聲聲劃過晴空的鳥啼…… 面對天空和大地/我們彎下不屈的脊梁/使出全身力氣/深深叩謝/從骨子里喊一聲/我們的恩人哪,我們的龍江人/是你們扶著我們/走過余震門前高高低低的日子/而你們累倒在廢墟和工地上的身影/高高地掛在災區每一個黎明和黃昏……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重建家園的情感/一半種在災區地里/一半長在你們的心中……
大地震的陰霾早已遠去,逸西說他將這首長達129行的詩,獻給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所有援建者。所以,他又說: 援建是一首詩! 援建是一幅畫! 援建是一曲歌! 大概,這就是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懷吧。
逸西簡介 逸西(原名劉逸西),作家、詩人、資深媒體人。 著有詩集《放逐》《夢雪》《民主的細節》《我們的記憶》《疼痛在心》及長篇報告文學《劍門關下鐵人情》《民主的碎片》《陪伴》等多部。獲四川“五個一工程”獎。曾在廣西、廣州、四川和中央媒體《民主與法制》等做過記者、編輯,從事新聞工作至今20多年來,在國內外采寫若干有強烈反響的新聞。現為法治四川快報(網絡)和別客傳媒“掌上頭條”主編。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