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權改革至今尚未完成。不把農民這個問題解決,不把剩下的國有企業的問題解決,我們很難成為有效的市場經濟。”11月16日,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中國雙重轉型之路》的發布會上如是強調。 由于中國經濟處于市場不完善而又缺乏市場主體的非均衡狀態,這就決定了中國需要從產權改革著手。對于農民來說,就是土地確權。 日前,官方公布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文以及習近平的說明。《決定》對土地改革,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厲以寧說,土地確權是當前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的開始。三權三證落實到戶,農民不僅可以通過權證的抵押獲得創業的資本,還可以有財產性收入。 他具體解釋到,在保證農業用地(耕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方向不變的前提下,確權可以使農民的財產權益得到保障。不論是流轉、出租還是入股,“農民的心理都踏實了。” 當然,這也產生了現實的利益。一是農民的收入增長。數據顯示,土地確權前,嘉興市城鄉人均收入之比為3.1:1,土地確權后,已經縮小到1.9:1。二是耕地面積增加。嘉興、湖州、杭州三地,重新丈量后的土地,耕地面積大約增加了20%。 對整個農業來說,確權也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生變化。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家庭農場”作為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厲以寧說,家庭農場主是中國未來農民的走向。將來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農民將跟城市居民一樣。 《中國雙重轉型之路》提到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厲以寧指出,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擴大了差距。他直言,初次分配最重要。 初次分配中的差距直接表現在,農民缺乏產權;勞動力供求雙方力量對比不平等;農產品(7.86, 0.13, 1.68%)生產、銷售雙方力量不對等;教育不平衡導致社會階層固化。再加上,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再次分配中的城鄉社會保障不一致。 這就要求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如果不破除,城鄉居民的權利是不平等的,就會導致戶籍歧視、差別對待,城鎮化最后是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厲以寧說。 對于三中全會的《決定》,厲以寧表示,在這個《決定》大方向之后,詳細的解讀細則以后會陸續見分曉。 厲以寧總結道,雙重轉型之路就是中國獨特的改革開放之路。即,發展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對于中國的改革,厲以寧進一步表示,一要有信心;二要有耐心。“既然確定了市場經濟為改革的方向,而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肯定國有企業制度將來會改,要有信心。由于中國的改革,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難的了,難的怎么改還得經過討論、研究、統一思想,來做很多協調工作,所以要有耐心。”厲以寧說。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