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底東娜)1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的情況。針對有媒體報道張家口有上百萬的防護林瀕臨衰死,張永利介紹,壩上地區防護林死亡90%的原因是到了生理的衰竭期,是自然老化、自然死亡。 記者:去年媒體有報道,張家口有上百萬的防護林瀕臨衰死,國家林業局對這樣的事情有沒有采取什么措施? 張永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一直非常重視植樹造林、森林保護。按照《森林法》的分類,我們的林子分五大類,其中有一個類別就是防護林,專門發揮防護作用的林子。 張永利:至于你剛才提到的壩上地區防護林死亡的事情,情況是這樣的:據我所知,而且我們多次派調研組、派各個學科的專家實地去調查會診,這些林子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末期到七十年代的初期營造的。我們在媒體上看到,這都跟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治理工程連帶在一起了,實際是記者朋友不了解情況。 張永利:三北防護林大家知道,是1978年正式啟動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2000年前后才啟動的,而河北壩上這些林子都是70年代早期以前營造的,大概有150多萬畝。為什么呈現出這些林子大面積枯死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們當時造林時是成規模地造林,而且是同時造林。按照相關的技術規程,楊樹,特別是你們剛才提到的這個地方,大面積栽植的小葉楊,它的生命周期決定了這些樹木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 張永利:根據相關技術規程,楊樹大概是26—30年的時候就到了生長的頂峰期,隨后進入衰老。上個世紀50—70年代造的林子,到現在一算時間都很長了,所以這些樹大面積死亡,90%的原因都是它到了生理的衰竭期,是自然老化、自然死亡。 張永利:當然,這里也有這些年來的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也有當時造林時由于投入不足,采用扦插造林的辦法,樹體的生命力稍微差一點,包括以后的撫育經營,由于力量顧及不到,沒有及時跟上,也加速了這些樹木的老化死亡。 張永利:我們建國以后造的林子,如果是用材林,它有用材林采伐利用的規定,到了一定的時間該利用就利用了。由于它是防護林,主要是發揮生態社會效益的,沒有把它作為主要的利用對象,所以這些樹木到現在基本上都到了成熟林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由這件事情想到,我們營造的很多防護林,包括三北防護林,包括沿海防護林,包括長江防護林,包括珠江防護林等,都要研究下一步這些樹到老的時候怎么辦?怎么采取最科學的、成本最低的、效益最高的措施。 張永利:我們現在正在對全國的防護林老化情況進行摸底,同時也想利用河北壩上這個地方做試驗田,為下一步整個的老化防護林到期以后怎么樣及時更新摸索一些經驗、探索一些路子。 張永利:這里有幾個細節,我稍微說兩句。對于壩上這150多萬畝,國務院領導同志也非常重視,我們國家林業局黨組也非常重視,發改委等國務院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可以說前后開展了很多工作。我們把林子分了四個類別:一類是死的,就是將來完全把它伐掉重來。一類是生長不良的,我們通過加強森林經營撫育等措施來煥發它的生機活力,提高生態防護功能。還有一部分要通過補植補造的辦法,維持這些林子,讓它更多發揮效益。當然,這里也不排除一個思想,就是我們國家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有待造林。對于壩上,作為一個點,我們現在已經有具體的方案。對于全國,國家林業局從十年前就開始對各類防護林老化之后怎么樣更新改造給予了關注,通過壩上這個事情來推動一下,把這些事情考慮得更周全一些,也是大有好處的。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