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李斌 張入文 特約記者 趙銀熙)今(13)日上午,記者從四川省綿陽市司法局獲悉,綿陽市在“七五”普法和法治綿陽建設中,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誰執法誰普法”要求,高位求進,全面推出“四明確、三堅持、六加強”舉措,有力地推動了國家機關普法工作深入開展,繪出了綿陽“誰執法誰普法”新藍圖,為推動法治綿陽建設再上新臺階、加快建設幸福美麗綿陽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 ——“四明確” 明確普法責任。綿陽市各國家機關把履行普法職責作為推進依法治市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做到與其他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檢查、同考核。建立健全了普法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本部門普法工作分管負責人、責任機構和具體責任人,并將相關情況反饋同級司法行政部門。 明確普法任務。各國家機關按照普法責任制的要求,結合職責制定本部門及本系統五年普法規劃、普法年度計劃、普法責任清單,明確普法任務、具體措施和工作要求。 明確普法內容。突出學習宣傳憲法,落實憲法宣誓制度,積極開展“12•4”國家憲法日宣傳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學習宣傳與本部門職責相關的法律法規。深入學習宣傳市委依法治市決策部署,宣傳法治綿陽建設的具體實踐,使法治精神入腦入心。 明確日常學法制度。結合國家工作人員崗位需要,堅持以自學為主,聯系實際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任務,健全學習平臺,豐富學習載體,創新學習形式,推進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經常化、全覆蓋。 ——“三堅持” 堅持普治并舉。綿陽市在普法工作中,以培育“法治細胞”為主線,以深化科技城法治示范區創建為牽引,積極開展國家機關法治實踐活動,引領基層全面推進法治示范創建工作。持續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機關法治文化建設和學法用法示范機關(單位)創建、依法行政示范機關(單位)創建等活動,著力打造國家機關服務大眾、獨具行業特色的法治教育基地、“法律七進”示范點、法治創建示范點、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推動綿陽“普法品牌”建設,促進普法工作與依法治理工作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堅持在地方性法規、規章起草制定過程中開展普法。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立法程序,健全聽證、專家咨詢論證、公開征求意見等制度。對社會關注度高、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要廣泛聽取意見,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及時通報意見征求和采納情況,并說明相關制度設計,動員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起草制定工作,把起草制定過程作為普法的過程,讓公眾在有序參與立法的過程中增強法治意識。地方性法規、規章出臺后,要加強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等工作與普法工作的有機融合,有關國家機關要深入開展“以普助治、以治促普”活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將主要內容、權利義務、權利救濟等通過國家機關門戶網站、新聞媒體進行公布或在公共場所陳列,方便社會公眾理解掌握。 堅持在國家機關執法司法活動中開展普法。各國家機關在開展各類執法司法活動中,加強對案(事)件當事人、行政相對人、訴訟參與人、利害關系人和相關群體的政策宣講和法律法規講解,將法治宣傳教育貫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讓群眾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一致等法治觀念。 ——“六加強” 加強面向社會的普法活動。綿陽市各行政執法機關面向服務管理對象和社會公眾廣泛宣傳與本部門職責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國家憲法日、法律頒布紀念日、重大傳統節日等時間節點,堅持上下互動、整體聯動,廣泛開展專項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按照普法責任清單,將日常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不斷增強法治宣傳的整體效果。 加強網絡熱點問題和事件進行普法。各機關組織相關執法司法人員、知名律師和專家學者、新媒體從業人員,對網絡熱點問題和事件進行權威法律解讀;組織普法講師團、普法志愿者廣泛深入開展法治宣講,正確引導輿論,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加強執法、司法典型案例的整理編輯。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行政執法機關繼續加強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研究、報送和發布工作,建立典型案例庫,每年開展優秀案例評選活動,統一編發部門單位、行業系統以案釋法普法讀本,有效發揮典型案例的引導、規范、預防與教育功能。 加強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并考試考核。完善國家機關黨組(黨委)中心組學法、會前學法、重大決策前學法等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述法制度,在年度考核述職中圍繞法治學習情況、重大事項依法決策情況、依法履職情況等進行述法。完善法律考試制度,在擬任黨政領導職務政治理論水平任職資格考試中增加法律知識比重,加強國家工作人員在錄用、招聘中法律知識的考查測試,增加公務員錄用考試中法律知識的比重。 加強國家機關法治文化建設。推進國家機關德、法、廉、紀“四位一體”法治文化建設,在鞏固國家機關櫥窗、公示欄、宣傳欄等傳統陣地的同時,積極運用電子顯示屏、觸摸屏等載體,推送法治宣傳教育內容。融入機關文化、行業文化、地域文化,綜合打造對外開放的法治文化長廊、法治宣傳專欄、法治文化公園(廣場)等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優勢,在重要版面、重點時段刊播法治微電影、案件報道、普法公益廣告,講好綿陽法治故事,不斷提高普法節目、專欄、頻道的質量和影響力。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開展中國(綿陽)科技城法治微電影大賽和法治文藝節目展播巡演,鼓勵國家機關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法治文藝演出下基層活動,努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法治宣傳教育網絡。 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依托國家機關門戶網站和政務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普法活動或開設普法欄目(頁面),充分運用“三微兩網一端”“OTO”線上線下和“五位一體”公共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等互聯網傳播平臺,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加強全市普法網站、普法網絡集群建設,構建法治宣傳教育云平臺和公共法治宣傳矩陣,實現法治宣傳教育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和共享。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