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發布2016中國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排名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北京2017年1月12日 電 /連訊社/--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步。教育信息化平臺既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也是教育接受社會監督、促進教學創新發展的一個窗口。隨著2012年我國確定“三通兩平臺”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并開始試點工作以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到一個新階段。那么目前為止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到底進行到了何種程度,緊鑼密鼓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背后有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菲爾麥德教育研究機構通過對全國18個省100個百強市(縣)的高中學校網絡平臺進行綜合評價,首次得出我國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排名。
本次排名由北京菲爾麥德教育研究機構發布,從各學校網站建設的透明度、社會責任建立、社會關注程度等角度,針對全國18個省份100個市(縣)的538所高中學校網絡平臺建設進行了全面評價,共評出省級百強市(縣)高中排名、市級百強市(縣)高中排名和校級百強市(縣)高中排名共三個項目的排名。 省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排名: 省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排名:對全國18個省份的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進行評價,以各省的總體情況進行排名,從中挑選出排名前五和后五的省份進行橫向對比;市(縣)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排名:對全國18個省份包含的100個市(縣)的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進行評價,以各市(縣)的總體情況進行排名,從中挑選出排名前二十和后二十的市(縣)進行橫向對比;校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排名:對全國18個省份的538所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進行評價,以各學校的總體情況進行排名,從中挑選出排名前二十和后二十的學校進行橫向對比。 此次排名設立目錄公開、工作信息、數據公開、平臺活躍度四個一級指標,下面分設欄目設置、內容鏈接有效性、校領導信息、教學管理、家校合作、信息更新頻率等30個二級指標,根據各省市學校網站的建設情況進行分值評估。從排名結果可以看出,四川省在教學信息網絡化發展方面名列頭魁,位列第二到第五名的是江蘇、湖北、河北和福建省;排名在五位的是陜西、江西、河南、廣東、青海五省。 省級排名前五和后五的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數據對比
排名前五的省份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欄目設置、內容鏈接的有效性、信息分類、頁面內容檢索功能、目錄信息的全面性、校領導信息、校內機構與職能、交互模塊設計、信息更新頻率和數據公開的及時性等方面要顯著好于排名后五的省份。如四川省在欄目設置、內容鏈接的有效性和信息分類方面的平均得分為5.0,而廣東省和青海省的平均得分僅為1.0分;在信息更新頻率和數據公開的及時性上,排名前五的省份平均得分均在4.0以上,其中,四川省、江蘇省、湖北省和福建省的平均得分都達到了5.0以上,而排名后五的省份平均得分均在4.0以下,其中,河南省、廣東省和青海省的平均得分在3.0以下。在規范性文件欄目設置、校級年度規劃及總結、學校教學設備設施、教師發展等方面,排名前五的省份和排名后五的省份差異較小。 市(縣)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排名: 市(縣)級排名前十位分別是江蘇昆山市、江蘇揚州市、山東平度市、浙江象山縣、浙江桐鄉縣、浙江桐廬縣、江蘇太倉市、福建福清市、浙江岱山縣、山東墾利縣、山東壽光市、江蘇啟東市、內蒙古準格爾旗、江蘇江陰市、四川郫縣、山東諸城市、福建晉江市、江蘇海安縣、山東廣饒縣;后十位分別是浙江諸暨市、陜西神木縣、山東新泰市、浙江義烏市、山東龍口市、新疆昌吉市、山東鄒平縣、浙江嵊州市、河南滎陽市、浙江溫嶺市、廣東四會市、河南新密市、河南義馬市、內蒙烏審旗、內蒙伊旗、青海格爾木市、山東長興縣、浙江海鹽縣、河南鞏義市。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目錄公開和工作信息兩個一級指標上,排名前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2.8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1.5以下;在數據公開上,排名前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1.2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0.5左右;在平臺活躍度上,排名前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4.5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2.5左右;在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各個指標方面,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均顯著高于排名后二十的市(縣)。在內容鏈接的有效性方面,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平均得分為4.7,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平均得分為1.4,兩者相差3.3,在數據公開的及時性方面,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平均得分為7.1,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平均得分僅為2.5,兩者相差4.6。可見其中差異較大。 市(縣)級排名前二十和后二十的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各項指標總體得分對比
如下圖所示,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在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目錄信息的全面性、校內機構與職能和信息更新頻率方面呈現出峰頂,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大值,而在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和校級年度規劃及總結方面呈現出谷底,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小值,說明排名前二十的市(縣)仍需要著重加強在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和校級年度規劃及總結方面的完善。 排名前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情況得分走勢
而后二十名的情況如下圖所示,廣東省四會市、河南省新密市、河南省義馬市、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內蒙古自治區伊旗、青海省格爾木市、山東省長興縣、浙江省海鹽縣、河南省鞏義市和浙江省臨安市的高中學校在網絡平臺信息的目錄公開和工作信息指標上得分均為1,在數據公開指標上得分均為0.4,在平臺活躍度指標上得分均為2,說明這些市(縣)的高中學校沒有網絡平臺信息。排名后二十的市(縣)在高中學校網絡平臺新的地內容鏈接的有效性、目錄信息的全面性和信息更新頻率方面呈現出峰頂,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大值,在頁面內容檢索功能和學生互動平臺方面呈現出谷底,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小值,說明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需要著重加強在頁面內容檢索功能和學生互動平臺方面的改善。 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情況得分走勢
從排名前二十和排名后二十的市(縣)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得分情況的比較來看,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在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內容鏈接的有效性、目錄信息的全面性、校內機構與職能和信息更新頻率方面呈現出頂峰,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大值,而在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校級年度規劃及總結和教育信息等方面呈現出峰谷,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小值,說明排名前二十的市(縣)在高中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校級年度規劃及總結和教育信息等方面還有待提高與完善。 校級百強縣學校(高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數(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排名: 在對18個省份538所高中學校的網絡平臺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后得出信息化建設前二十和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其中前二十名學校為:江蘇昆山陸家高級中學、江蘇東臺市時堰中學、江蘇昆山震川高級中學、江蘇梁峰高級中學、江蘇省泰興中學、江蘇省東臺中學、山東榮成市第六中學、浙江省慈溪中學、山東平度市第九中學、江蘇海安縣立發中學、江蘇如東縣馬塘中學、江西南昌縣蓮塘第二中學、江蘇暨陽高級中學、江蘇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江蘇東臺市三倉中學、山東榮成市第二中學、浙江省塘下中學(瑞安市第三中學)、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省丹陽市高級中學。后二十名學校為: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高級中學、浙江省東陽市第二高級中學、浙江省東陽市中天高級中學(私立高中)、浙江省東陽南馬高中、浙江省東陽市六石高級中學、浙江省湖溪高級中學、浙江省臨安中學、臨安市於潛中學、浙江省臨安市昌化中學、臨安市昌北中學、臨安天目高級中學、杭州天目外國語學校(民辦)、浙江嵊州市第二中學、嵊州愛德外國語學校、嵊州城關中學、嵊州市長樂中學、浙江安吉縣第三中學、安吉上墅私立高級中學(私立)、浙江新昌縣鼓山中學、新昌知新中學。 從排名前二十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各自網絡平臺上的信息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在目錄公開和工作信息兩個一級指標上,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4.4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為1.0;在數據公開上,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1.3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為0.4;在平臺活躍度上,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在6.5以上,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均為2.0;在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的各個指標方面,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均顯著高于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在內容鏈接的有效性方面,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為4.9,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為1.0,兩者相差3.9,在信息的更新頻率方面,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為9.4,而排名后二十的高中學校平均得分為2.0,兩者相差7.4。因為沒有網絡平臺等原因,排名后二十的學校與排名前二十的學校之間的得分數據存在較大差距。 另外,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在網絡平臺的校領導信息和信息更新頻率方面呈現出峰頂,在這些點達到極大值,而在網絡平臺信息的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和教育信息方面呈現出谷底,在這些點達到了極小值,說明排名前二十的高中學校需要著重加強在網絡平臺信息的頁面內容檢索功能、校領導信息和教育方面的完善。排名后二十的學校在各項指標的得分均為極低,說明這些學校在網絡平臺基礎性建設上還需努力。 校級排名前二十和后二十名的學校網絡平臺信息總體指標對比
校級排名前二十和后二十名的學校網絡平臺信息指標對比
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目標,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及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機制的全面突破,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性動作。該排名評價可以使各地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高中學校信息,并為各高中學校建立完善平臺信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