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7日下發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至今已滿一個月。新規在凈值型管理、打破剛兌、消除多層嵌套和和通道、第三方獨立托管等方面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 千萬別以為這些都只是對行業做出的約束,其實資管新規的出臺對于投資人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資管新規中的多方面規定都讓市場普遍感覺到,受到沖擊最大的是銀行業。新規中對保本理財的認定、凈值型產品估值方法的選擇以及非標資產在過渡期后安排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銀行理財將再無保本型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并不是那么可觀,但因有銀行這樣一個極具信賴的機構存在,銀行理財產品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購買。
嘉豐瑞德小編了解到,到了年末,各類理財類產品的收益率都開始上升,銀行普通非保本型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5%以上的比比皆是。融360監測數據顯示,臨近年關,銀行理財的發行數量和平均預期收益率都開始上漲,11月銀行理財發行數量環比上漲30.21%,同比上漲31%;平均預期收益率環比上升0.05個基點。 資管新規的出臺,或許往后銀行理財產品再也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新規實施后,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以及預期收益型產品或將消失,未來長期投資品或將更多些。 從銀行資產端來看,資管新規對目前現行的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和權益類資產的模式會帶來較大沖擊。前者受困于對限制非標資產期限錯配的約束,后者受制于分級產品設計和通道層數限制。 投資人更該關注的“打破剛兌” 以往有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為投資人承諾了“保本付息”,然而當產品的收益率未能達到預期時,銀行只能自掏腰包實現承諾,這種“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實際上會在金融機構內部積累風險,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到期無法再還本付息,必將威脅金融市場穩定,最受傷的肯定是投資者。 所以“剛性兌付”的取消,那些違背市場“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將不存在。
對于投資人來說,“收益與風險成正比”雖然殘酷,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以及在往后的投資中更加理性的看待高收益和高風險。 當然,市場中也有很多其他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如穩利精選組合、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國債等,他們并不是無風險,只是更多的以穩健為主,穩健的收益,穩健的理財方式。 所以,此次資管新規對于熱衷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人來說,更應該了解,在往后選購銀行理財產品應理性的看待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事實。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