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土地確權帶來的好處 如果沒有產權,農民就沒有財產性收入,就不是市場主體,中國的產權改革之路就不算完成 整理|《小康》記者 曹偉 “大改革必有總規劃,雖然決定未提及更多具體問題,但各領域的改革細則一定會陸續揭曉。”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厲以寧教授,日前在其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的發布會上回答《小康》記者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決定》如何評價時作出以上表示。 他強調,只有產權明確才能形成市場主體,才能走上市場經濟道路。如果沒有產權,農民就沒有財產性收入,就不是市場主體,中國的產權改革之路就不算完成。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指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新一輪的全面改革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未來的改革面臨怎樣的選擇?重點和難點在哪里?厲以寧教授在其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就結構調整、宏觀調控、土地確權、收入分配、城鎮化、國資改革、民企轉型等熱點問題一一做出了回應。 以下是厲以寧教授關于土地確權部分演講內容: 為什么土地確權這么重要?必須從中國經濟的非均衡談起。非均衡分兩類:第一類是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西方國家的非均衡屬于這一類;中國的非均衡屬于第二類非均衡,即市場不完善再加上缺乏市場主體的非均衡。 農民說最大的好處是財產有保障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市場主體。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沒生產主體,產權是不明確的。所以中國的改革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產權改革,讓產權明確,讓產權界定,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中國的改革不能從放開價格著手,因為價格不是改革的突破口,而是最終的成果。改革好了,最后的價格一定根據市場規律而制定的。中國搞股份制改革,就是讓國有企業首先成為產權明確的市場主體,最好的辦法是股份制。 中國的計劃經濟有兩大支柱,第一個支柱是國有企業體制,第二個支柱是城鄉二元體制,或者叫城鄉二元結構,兩者支撐了計劃經濟。前30年的改革著重在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把大多數的國有企業,變成了股份制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這個任務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是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一直沒動,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中國產權改革繼續進行,農村也要進行產權改革。農村的集體所有制是空的,是虛的,集體所有制講起來挺好,實際上包括鄉鎮企業在計劃體制下,沒有多少鄉鎮企業是真正屬于集體的,而是由干部掌握、操作,跟廣大農民沒關系,直到“文革”以后取消人民公社,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 中國當下仍然存在第二類非均衡障礙,因為國有企業體制改了,農村體制還沒改。怎么改?一定要談到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總結福建、江西的集體林權制度試點的經驗,進行全國推廣。這一次林權制度改革的意義非常重大。 所以,土地確權要把林權改革的經驗落實到農田的承包中。農田承包主要有三權三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上蓋的房子的產權。全國政協在農村調查時農民說,城里的土地是國有的,他們祖傳的房子有房產證,新購買的商品房有房產證,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祖傳的房子沒有房產證,在宅基地上自己蓋的住房,哪怕蓋得再高、再好,也沒產權證。 去年十八大以后的11月下旬,我帶著全國政協調查組在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三個市做調查,那里的土地確權工作幾年前就開始了,已告一段落了,因為產權已經落實到戶了。跟農民開座談會,農民說最大的好處是財產有保障了,土地確權了,有證了。誰再想圈占我的土地,不行,我可以告他。誰要想把我的房子拆了,那沒跟我商量,可以告他,產權得到了保障,土地流轉就加快了。我們問,為什么土地流轉加快了?他說,我到外地去打工了,我的土地入股了。還有的說土地出租了,也不用怕了,因為有證了。 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城鄉收入差別明顯縮小了。在嘉興市做調查,嘉興市委調查報告說,在土地確權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是3.1︰1,土地確權后,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之比已經變為1.9︰1。 從3.1︰1變成了1.9︰1,為什么呢?我們開座談會時,農民說,首先,土地確權以后,農戶更放心了。擴大了養殖業,擴大了種植業,因為他有積極性了。 土地流轉加快了,農民心里也放心了,于是進城打工,土地就轉包給別人,出租給別人,或者是入股了,他收入增加了。嘉興市平湖市是一個縣級市,農民把宅基地房子都拆掉,蓋了4層樓高的新房,比原來大,比原來好。我們問農民,你住得下那么大嗎?他說我哪住得下4層樓房,家里沒那么多人。我說那你怎么搞?第一層出租給人家外地來的商人或者本鄉的商人,從事商業,開店、開作坊、開飯館,有房租收了。還剩三層,有一層準備出租,但是房租不一樣。如果對方愿意租二層,那房租高一點,愿意租四層,我自己剩下兩層住,所以有了房租收入。因為財產性的收入,所以收入就高了。這個情況應該說是很值得慶幸的,因為多年以來農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沒有財產性收入。 全國耕地可能超過21億畝 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土地確權后要重新丈量土地,發現土地多出來了。 找各地農民開會座談后大體得出了這樣的理由:第一個理由,當初開始承包制的時候,土地質量有好有壞,好地一畝算一畝,壞地兩畝折合一畝,現在經過30年的承包,每個農民把自己家的地整得又好又能夠豐產,所以壞地也變好地了。第二個理由,當初承包的時候,土地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因為用牛耕作,所以有田埂,田埂不算面積,田埂兩邊被遮住太陽的地方不算面積。現在農民用拖拉機了,土地面積擴大了,田埂取消了,田埂也算面積,也沒有田埂兩邊被太陽遮住的地方,所以土地就多了。第三個理由,當初承包的時候要交農業稅,于是農民為了少交農業稅,所以都少報。農業稅取消后,土地重新丈量時剛剛量完就實報了,沒有人愿意少報。因為少報自己吃虧,土地出租,錢少了;土地入股,自己的股就少了。而且也不敢多報,剛丈量完,大家都知道。所以這樣一來,土地面積多了20%左右。 假定全國都開展了土地確權,可能中國土地會多出20%左右,全國耕地將不止18億畝,而可能超過21億畝。 農民收入的增長是土地確權后最顯著的成果。在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三市都聽到農民的反映:現在收入比過去多得多了。 土地確權了將來農業大有希望,為什么?因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要貫徹推行家庭農場制,家庭農場這是一個大變化?現在只說西歐有家庭農場制、美國有家庭農場制、加拿大有家庭農場制,中國沒有,將來中國要有家庭農場制,要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生產水平,還要懂經營,利用規模經濟的辦法。 可以說,土地確權是當前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的開始。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