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近期對9個在建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10個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設情況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設總體進展較好,共新增耕地518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3400多萬畝,在促進耕地增量提質、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打造支農平臺等多方面取得成效。據測算,項目區戶均耕地面積增加0.69畝,畝均增產160多斤,人均增收590多元。 目前在建的9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規模達1980萬畝,新增耕地338萬畝,投入資金315億元,已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的60%;10個示范省建設規模2954萬畝,新增耕地約180萬畝,中央和地方投入資金達565億元。 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設凸顯四方面成效:一是促進耕地增量提質,有力地保護了耕地紅線。在增加耕地數量的同時,加強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較好地解決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了耕地的集中連片,提高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水平,為規模化、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打下良好物質基礎,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礎保障。 二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拉動農村內需,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三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設采取工程、生物等手段,加強農田防護能力建設,加大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建設力度,著力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有機結合。如寧夏重大工程共整治沙漠5.6萬畝,治理鹽堿地13.7萬畝,項目區80%的農田得到保護;吉林重大工程完成了大面積鹽堿地整治,實現了堿地水稻連年豐收。 四是打造支農平臺,發揮資金綜合效益。各地以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設為平臺,引導涉地涉農資金集中投入,較好地發揮了資金的集聚作用和放大效應,培育了穩定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城鄉統籌發展平臺。湖北探索形成“聚合資金、集中投入”的仙桃模式,整合涉農資金達到項目建設資金總額的15%~20%;山東用24億元中央資金,帶動76億元地方資金。 據了解,除這些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設外,兩部支持開展的丹江口庫區移土培肥、延安治溝造地等6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已逐步啟動實施。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