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商業新聞 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就是否接納中國的人民幣,將其作為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之外的儲備貨幣開展辯論。這一爭論令這種“紅色底色”貨幣的國際化進程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嚴峻考驗。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對于依然受到中國政府嚴格控制的人民幣來說,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貨幣籃子將是一大進展。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經濟學家路易斯•加夫(Louis Gave)把這一事件與上世紀80年代日本貨幣匯率的自由化及日元資產隨后的上漲相比擬。 “在極短時間內,全球股市和債券投資者就進入了自我推升的循環之中,將日元匯率連同日本股票及債券的價格,推升至新的一貫性的高點。”(當然,隨著泡沫的破裂,它們后來已從這一高點回落。) 不過,北京中儲聯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對于中國政府來說,由此帶來的回報或許不僅僅在金融方面:獲得特別提款權,可能會大大提升中國政府的地緣政治野心。 匯豐銀行(HSBC)亞洲外匯研究部門主管保羅•梅克爾(Paul Mackel)最近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對中國來說,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是中國地位獲得全球認可的一種象征。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需要滿足非常嚴格的要求。這種要求對全球用戶來說是一種品質上的保證,表示他們關心的貨幣作為價值儲存手段確實具備非常好的流動性和穩定性。” 這一事實令IMF在這個問題上愈發謹慎。曾任IMF中國事務主管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這件事的癥結在于,此事最終將由政治決定,而不是由經濟收益決定。” 中國擴大在國際貨幣系統影響力的企圖,始于2009年3月全球金融危機的頂峰時期。當時,中國央行(PBoC)行長周小川曾發表一篇論文,題目是《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周小川聲稱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過度依賴美元的脆弱性,并提議加強特別提款權機制,確保它能成為“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今年3月,中國總理李克強曾向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中國打算加快實施必要的改革,以便讓人民幣能夠滿足被特別提款權接納的評價標準。 今年11月或12月,IMF董事會將開展投票。在那之前,IMF將于本月發布一份員工評估,基于四大標準評估人民幣是否適合納入特別提款權。 前三項標準是外匯現貨市場的成交量、外匯衍生品市場的成交量以及把人民幣用作儲備貨幣的央行數。普拉薩德表示,這三項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觀的。只要人民幣得到廣泛應用,即使人民幣在其他一個或幾個方面排名低于其他非特別提款權貨幣,IMF也會判定上述標準已經滿足。 至于第四項標準,實質上是要求明確判定人民幣利率是否由市場決定。這一標準的通過難度要大得多。 今年3月,周小川曾表示,中國可能會在年底以前,廢除銀行存款利率的行政上限——這是中國受到政府控制的最后一種利率。此舉或許會為IMF董事會批準中國加入特別提款權俱樂部打開大門。 不過,美國很可能會抵制這一結果。他們可能會敦促IMF更嚴格地解釋其相關規定,并可能辯稱特別提款權應該被用作一種迫使中國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激勵手段。 周小川的聲明留下了很大的發揮余地,如果經濟狀況發生改變,中國或許會推遲放開存款利率。目前看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已兩次下調基準利率,試圖在經濟放緩之際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廢除存款利率上限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令銀行在攬儲過程中推高利率。 最近,瑞銀(UBS)中國問題經濟學家汪濤曾寫道:“我們認為,特別提款權對人民幣的接納問題主要是用來設定一個努力的方向,以便加快國內的金融改革,特別是在利率自由化和放開中國資本賬戶方面的改革。” 目前,IMF已發出信號,表達對中國政府近期實施多項改革、放松對貨幣嚴格管控的贊賞。在拉加德訪華期間,IMF亞太部門副主任馬庫斯•羅德勞爾(Markus Rodlauer)曾表示人民幣匯率正“趨近平衡點”。比起IMF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評價,上述說法在口風上出現了轉變。 按照IMF的規定,至少每五年要評估一次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不過評估的頻率可以高于五年一次。這為IMF以一種妥協方式處理這個問題創造了可能性。也就是說,IMF可能會認定人民幣接近達標但仍有欠缺,并安排在2020年以前再次評估人民幣。 但是,這么做也不是毫無風險。 普拉薩德表示:“目前,如果IMF選擇回避這個問題,會被視為對中國政府的打臉。這或許會大大傷害IMF與中國之間的關系。” 從2014年開始,彼時上半年央行實施兩次定向降準,并向國開行提供1萬億元PSL低息貸款。7月,央行又向多家地方銀行提供了額度5億到10億不等的低息再貸款。隨后央行一直在銀行間系統以定向降準、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MLF(中期借貸便利)、SLF(常備借貸便利)等系列手段小幅“開閘”釋放流動性,堪稱花樣放水。直到年末11月,央行降息。 在業內人士看來,以上這些動作意味著,央行一方面實行“定向降準”,另一方面實行“定向降息”,這種做法實際體現為結構性的貨幣寬松。盡管此舉被冠以“微刺激”,但本質上是一種隱蔽的寬貨幣政策。 駛入2015年,央行在2月初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后,3月1日再次啟動降息,4月再次降準1個百分點。同時一季度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向銀行體系凈投放中期基礎貨幣3700億元。 而為進一步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2015年初央行還在前期10省(市)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范圍推廣分支行常備借貸便利。其中今年第一季度央行累計開展常備借貸便利3347億元,期末常備借貸便利余額為1700億元。 事實上,就目前看來央行確實在嘗試新的流動性管理以及信貸總量管理的工具,同時引進國際上成功做法,使流動性管理的工具多元化。“這個多元化包括對市場短期流動性產生影響的工具,也包括一些中期甚至長期的流動性管理的工具,同時也在使用傳統的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周小川表示。 “這些工具加在一起,信貸擴張的速度或說貨幣供應總量擴張的速度,仍舊是相當穩健的。”周小川說,“整個社會信貸的擴張總量應該比名義GDP擴張總量略高2~3個百分點,根據中國傳統的經驗數據來看,這種量的掌握是比較穩健的,也大幅度低于經濟刺激計劃期間擴張的幅度。” 雖然不斷通過新型貨幣工具釋放流動性,北京中儲聯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對于未來的政策走勢,4月18日也給出了明確的目標:中國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所謂在新常態下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北京中儲聯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坦言,就是貨幣政策一方面要支持經濟增長,考慮經濟增長的新的特點;一方面,也要促進結構改革。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