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的“商業戰爭”已悄然從天空轉移到了海洋。隨著研發技術的不斷提升,被稱為“水下無人機”的水下機器人近幾年發展迅速。工業級的水下機器人在海上打撈、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查等行業已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逐漸滲入娛樂消費領域,進一步推動消費升級,為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助力。近幾年來,不少玩家紛紛入局水下機器人行業,摩拳擦掌預備競賽。 盡管消費級的水下機器人相比而言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但在誕生大疆的深圳已有一家企業率先突破了消費級技術壁壘,鰭源科技研發的FIFISH不僅連續兩年在CES展上獲得創新獎,而且成為國內首批量產的消費級水下機器人。
資本入局促發展 水下機器人應用場景是關鍵 2017年被稱為水下機器人的“元年”,大量企業紛紛入局。深之藍、臻迪、鰭源科技、博雅工道等都相繼獲得資本的青睞。 其中,鰭源科技更是早在2016年年初獲得了太火鳥旗下藍翡翠鳥基金、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創新工場李開復、AC 天使基金及彩虹魚千萬級人民幣的天使投資,可謂占得先機。 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日前發布的公告預測,2018年全球的機器人和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103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22.1%。可想而知,今年機器人市場將異常火爆,而水下機器人作為機器人行業新的應用場景將會藏有更多的機會。 受到技術升級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進軍消費級領域。業內人士及媒體也開始揣測:誰將成為下一個大疆?經過了一年披星戴月的探索和試驗,消費級市場并沒有如預期一樣迅速開啟。大多品牌廠商也多處在產品研發、眾籌及少量生產的應用市場探索階段,消費者仍集中在小部分的潛水運動愛好者之中,也沒有企業能夠占據行業的頭把交椅。 目前,已入局的企業在各類應用場景上不斷發力,努力搶占先機。臻迪從釣魚場景入手,深之藍在輕工業級領域耕耘,鰭源科技則專注于專業級的水下拍攝。長遠來看,鰭源科技從水下拍攝切入,可拓展更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占據了進軍消費領域的突破口。 記者了解到,鰭源科技自2017年起不斷開拓應用場景。在水下考古上,攜手《潛行天下》節目攝制組共同考察國內各地水下世界;水下直播上,與國內潛水大V極迷社完成馬爾代夫水下探秘,在年初CES展上同步直播;家庭旅游領域,產品FIFISH進駐海島旅游,記錄消費者潛水實況;水下救援領域,FIFIH助力藍天救援隊在四川大渡河搜尋墜河車輛,成功確定車輛位置。
除此之外,鰭源科技推出的輕工業級水下機器人與 “南水北調”工程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助其開展水壩檢修工作,并為其研發定制出第二代產品,大大降低了檢修的人力財力成本。 行業內人士表示,水下機器人在應用場景上的落地,是目前拓展行業機會的最有效途徑。他評價,鰭源科技也因此在策略布局和實際應用上走在前列。
鰭源科技打破消費級技術壁壘 FIFISH連獲兩年CES獎項 與無人機不同的是,水下機器人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光線昏暗、能見度有限,水下藻類植物、魚類豐富也會影響到正常的拍攝操作。因此,水下機器人的拍攝系統成為技術關鍵點之一。 據了解,2015年,鰭源科技團隊以“蛟龍號”技術標準打造了消費級水下拍攝機器人FIFISH。項目團隊成員大多來自微軟、華為、中船重工、大疆、富士康等知名企業,擁有豐富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能力,自主研發了多個核心技術及前沿算法,包括前端關鍵零組件的設計、水下拍攝機器人相關系統、影像、數據采集、云端處理到終端應用。其中,拍攝系統的自主研發結合了單反、運動相機及無人機使用的技術設計和使用體驗,拍攝效果符合專業級相機標準。 同時,FIFISH團隊獨創新型灌體設計,整機外型做到無點膠,環保的同時,提升了機器人在水中運動時的安全性和速度。產品歷經了350小時持續冷熱沖擊、1000小時高低溫儲存、1000次固件分位升級壓力、1000次存儲讀寫循環和200 cycle 100米水深循環打壓等反復測試。 2018年1月初,FIFISH繼2017年后,再次榮獲CES 2018創新獎,成為全球唯一連續兩年獲得該獎的水下拍攝機器人品牌。 鰭源科技創始人張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不遠的將來,我相信FIFISH將帶領人類多角度多方式地與海洋進行親密接觸,并在海洋文明建設中發揮科技優勢,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