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今日朝聞 訊:所謂道地藥材,是指一定的藥用生物品種在特定環境和氣候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高、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它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古代藥物標準化的概念,它以固定產地生產、加工或銷售來控制藥材質量,是古代對藥用植物資源療效的認知和評價。道地藥材的藥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區。如“浙八味”、“四大懷藥”等就是聞名遐邇的道地藥材。 亳州現利中藥材銷售責任有限公司就是并存著這樣的觀點,展開了對部分藥材的認知和探索,駐扎產地,引用互聯網+基地+訂單的模式,就部分道地藥材,如漢中的延胡索(元胡),云南文山的三七,土茯苓,何首烏等地方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受到了很多終端企業的青睞。事實證明了這樣的模式是可以保證產品本身質量的,在農殘處理上、藥材熏硫等方面也都有了有效的控制,特別是在銷售方面,互聯網+產地直銷模式更是吸引眼球,無中間藥商介入,訂單管理。價格得到了實惠,供貨量更是充分保重。 ![]() 然而,在中醫藥發展歷史中保留下來的道地藥材,是否能夠一直“道地”下去,存在一個大大的問號。就這個問題現利中藥材銷售公司列舉了以下觀點。 一是“李鬼”當道 “要發財,種藥材”,這一口號曾經叫得震天響。因此,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紛紛放棄糧食生產,而是選擇了“短、平、快”的中藥材項目,并把它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由于糧農缺乏藥材種植的經驗,以及部分藥農受利益驅動,沒能把好藥材生產的源頭關,所以出現了藥材質量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生產無人監管、種養無章可循的局面,致使藥材市場上魚目混珠,大量非主產地生產的偽劣藥材打著道地藥材的名義招搖過市,造成了“道地藥材不道地”的怪現象。 二是無序競爭 隨著藥材種植熱的不斷升溫,造成了中藥材總體產量增長嚴重超過需求增長。一些農村地區,為了脫貧致富,盲目種植中藥材,導致低水平重復生產。這種無序競爭往往帶來道地藥材不“道地”的后果。 三是生產萎縮 一方面藥農不斷擴大藥材種植規模,白術、元胡、丹參等藥材產區的盲目擴大,影響藥材的質量;另一方面有些藥材由于生長周期長,需三年以上、成本高、產量低、價格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所以藥農生產積極性不高,種植規模不斷萎縮。 道地藥材如何又能保持“道地”呢?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中藥生產的源頭,藥材的質量非常重要。為此,必須大力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以保證藥材生產的質量,防止產生農藥殘留量、重金屬超標的現象。實施也是我國中藥才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基本條件也是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