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4日電 中國“以房養老”首倡者、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孟曉蘇日前透露,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將“在12月份拿出方案,明年1月份要把這個產品推出”。 孟曉蘇是在“2013中國老齡事業發展高層論壇”中透露上述信息的。該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國老齡委辦公室聯合主辦。 “以房養老”需滿足三個條件 9月1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養老服務業的投融資政策,“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此后,社會圍繞“以房養老”話題爭議之聲不斷。 孟曉蘇解釋道,“有些人說是不是政府不幫我們養老了?有些人說是不是因為像目前專家們所說的養老金缺口很大?其實沒有關系,這不過是商業性的養老保險補充產品,是一個金融產品。” 在他看來,產品的設計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即高房價的城市,高潛質的房屋,高素質的老人。而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則是最合適的產品購買群體。 孟曉蘇說,狹義的“以房養老”是向法院抵押,廣義的包括租房養老、分租養老、賣房養老、縮房養老,抵押給銀行借款養老,遺囑托管養老,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只是其中的一種。 對于這款產品,孟曉蘇有一個大致的估算:一名70歲男性老人,若房產價值為500萬元,平均預期壽命還有14.8年,則考慮到房產增值等各種因素,一個月可以拿到27000元。“這種反向抵押方式比賣房養老、租房養老更劃算,反向抵押不僅每個月能拿到的錢更多,而且可以繼續居住,分享房產增值的收益。” 孟曉蘇認為,“以房養老”適合中國國情。但是他同時也指出,目前該產品推出最大的難處在于金融機構的三個擔心:一是房屋產權70年的問題;二是房價下跌的風險;三是房屋傳給子女的觀念。 調動地方政府發展養老產業積極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論壇上認為,我們應特別注重多方面合作推進養老產業的發展,而且這個產業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像孟曉蘇講到的反向抵押貸款等形式,它是依靠在產業化的概念下發展老齡事業。在社區養老方面,它可以和財政的支持合在一起,調動有專業素質的主體進入,由政府采購來實行”。 泰康人壽副總裁、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劉挺軍說,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社會資本在養老服務行業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據他介紹,早在2009年11月,泰康人壽獲得了保險業第一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其后推出的保險產品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的“幸福有約終身養老”計劃,由一款養老年金分紅險產品和泰康之家的“入住養老社區確認函”共同組成,是用保險產品為將來入住養老社區提前進行養老費用的積累,并可以鎖定未來在養老社區的居住成本。不過,購買該產品累計保費達200萬元,客戶及其父母才享有保證入住或優先入住養老社區的權利。 劉挺軍說,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投入110億元,正在建立一個全國連鎖的一線城市高端養老社區網絡。未來5到8年,泰康還將投資750億到1000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建10到15個連鎖養老社區,圍繞中國城市化的核心布局來進行。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在談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分別的問題,其實概念上有一些混淆。在發達國家我們觀察到一個非常好的特點,把居家養老這種家庭化的優勢,人性化的特點,溫馨的感覺,和機構的專業化服務充分地結合在一起。這應該說是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 劉挺軍表示。
劉挺軍還建議,應該有一些杠桿更好地調動地方政府在養老產業發展上的積極性,“因為土地的資源更多是在地方政府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