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12月10日表示,官方統計高估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比重,2012農業勞動力比重僅占19.8%,遠低于官方統計的38.9%。 1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京發布2014年《經濟藍皮書》。 藍皮書根據2005年實際上實現了就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情況,重新估算的農業實際就業人數為2.85億人,占當年全部就業人數7.46億人的38.2%。 課題組介紹,根據不同的農業勞動力需求假設,剩余勞動力比例為5%~13%。這個數字和比例顯著地低于統計年鑒44.8%的農業勞動力比重。另一項研究使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年度調查數據,重新構造了農業和非農產業就業數據,發現非農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1.44億人增加到2007年的5.68億人,相應的,農業就業比重降低到26.2%。 藍皮書指出,在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農業剩余勞動力仍然存在,其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并不應該有絲毫的減慢。中國在2004年達到劉易斯轉折點時,官方統計的農業勞動力比重為46.9%,學者估算的數字為27.8%。 課題組稱,今后即使按照日本相對慢的速度,即從2004年之后的20年里中國農業勞動力比重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按照官方數字口徑,在2024年應該下降到26.9%,按照學者估算的口徑則應該下降到只有7.8%。換句話說,未來農業勞動力轉移絲毫也不應該慢于過去的速度。 藍皮書指出,以往的研究已經表明,由于勞動力大規模外出,按照常住人口計算,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城市。而在觀察勞動年齡人口的情況下,可以看到,這個作為勞動力基礎的人口群體,也呈現了嚴重的老齡化趨勢。 “六普”數據顯示,按照常住人口的定義,在農村16歲及以上勞動年齡人口中,16~20歲年齡組人口比重為9.1%,21~30歲為17.4%,31~40歲為18.4%,41~50歲為20.4%,50歲以上為34.7%。而相同口徑的城鎮勞動年齡人口年齡構成則是16~20歲占10.2%,21~30歲占21.3%,31~40歲占21.9%,41~50歲占19.7%,50歲以上占27.0%。 課題組介紹,相應的,比較農村與城鎮經濟活動人口和就業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可以得出與此十分相似的結果。而農業勞動力的年齡結構顯現出老齡化程度更高,16~20歲年齡組人口比重為3.4%,21~30歲為16.7%,31~40歲為19.3%,41~50歲為26.4%,50歲以上為34.6%。換句話說,在農業勞動力中,40歲以上的年齡組人口占到61%。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