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海外高橋某酒店望向自貿區,成片的集裝箱。外高橋港口離長江口近,貨物可直接到達。港口離市中心也很近,航運相關服務很便捷。
![]()
自貿區管委會樓外等待的人群。目前自貿區管委會每天只發放200個辦事號。3個窗口辦理企業注冊登記與變更,這項服務每日限號150個。
![]()
緊挨著自貿區的一片平房住宅。這里大部分是租戶,環境堪憂。但對于他們來說,自貿區的成立使得拆遷指日可待。
![]()
高橋鎮的一處正在興建的房地產項目。自貿區成立以來,區域周邊房租和房價漲了30%-50% 趨之若鶩的投資者 10月28日早晨5:40,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門口,汪洪忱開始排隊給新公司核名,這時他的前面已經有6個人。 自貿區成立一個月以來,除了周末,每天5:30開始有人來排隊。 汪洪忱的總公司在沈陽,上周特意飛過來注冊公司。公司主要是做鋼材的進出口業務。 從目前的政策上,公司看中了自貿區的稅點低和過關時間短的好處。“就拿去年,公司從德國進了批鋼材,過關整整花了14個月,如果能在自貿區開公司,估計能節省兩個月。” 一個月之內,自貿區內的辦公樓出租價格至少漲了2-3倍。 房價漲了,每到周末,就不斷有本地人到自貿區內看房,希望投資。 家住浦西的付女士,周末在自貿區看了三四套房,打算花200萬上下,作為投資。“從物流中心轉成金融中心,相應的配套如餐飲、娛樂、商場,會慢慢成熟起來。” 像付女士這樣,在區內看房的不在少數。小王和同事開著輛老式面包車,帶客戶看房,從2號門到5號門,每天幾個來回。“我已經連著幾周沒有休息了。”小王說。 周邊地區的新希望 盡管現在很多細則還沒有明確,自貿區的成立,讓周邊的居民多了很多期盼。 69歲的嚴老師的家和自貿區僅隔著一個柵欄,一家祖孫三代住在這里。這個區域現在住的人大部分是在附近打工的外地人,幾家共用一個水龍頭。 嚴老師說,“這里每年都說要拆遷,說了22年,一直沒拆,現在自貿區成立了,拆遷就有盼頭了。” 高橋鎮與自貿區中間僅隔著一條馬路,周末時,高橋鎮充滿了生活氣息。菜市場里隔幾步就有現做現賣的烤餅,新鮮出爐的炸雞腿。 而不遠處的自貿區里,百米不見人,十分安靜。 張女士正拎著布袋逛市場,她對自貿區成立蠻樂觀,“起碼,增加了我們的就業機會,可以去外資公司工作了。” 自貿區掛牌成立之后,高橋鎮的房價,在7月份時就上漲了30%-50%。 周末時,兩三家房屋中介公司一起在學前一村門口,擺出二手房的招牌。 “最近出租房子的生意好,每個月的收入也上漲了10%吧。”但這樣的勢頭不知能持續多久,小王是謹慎的。“上海購房的限購政策一直都在緊縮,恐怕買房人會謹慎購房的。” 觀望與未來 周末兩天,自貿區管委會不上班,但門口排滿人,有人拉著行李箱專程來注冊公司。幾個黃牛在這里給這些期望尋找商機的人們答疑解惑。 在自貿區對面的鎮上,李蘇平做建材生意,“和黃牛、開公司的咨詢了幾次,明白了自貿區是怎么回事。這里并不適合我的生意。”在李蘇平看來,成立自貿區就像商場生意進入淡季,搞個促銷活動,刺激下。“在更加具體的細則出來之前,我還是會繼續觀望的。”他說。 據媒體報道,上海市市長楊雄在一次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最初針對一個月前掛牌的上海自貿區宣布的限制規定是非常初步的措施。盡管他未進一步透露相關規定可能如何演變,但他試圖為圍繞自貿區金融自由化的預期降溫,他表示,金融服務主要是為了提振貿易。
據上海市工商局[微博]公布,10月1日至27日,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局設立登記企業208戶。其中包括內資188戶,外資20戶,和去年同期相比,相同轄區內注冊數量增加了近4倍。新設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貿易行業。同時,已有1500多戶企業辦理了名稱核準手續,它們將成為下一階段企業設立的主要對象。自貿區內各企業登記注冊窗口已接受有關企業設立等咨詢約3萬人次。 |